首頁 娛樂 影視廣場

關於電影《小丑》:這不是開玩笑

《小丑》劇照。(華納兄弟提供)
《小丑》劇照。(華納兄弟提供)

文/布瑞南(Tiffany Brannan)編譯/博凡
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影評人羅比.柯林(Robbie Collin)2019年9月訪問在新片《小丑》(Joker)中扮演同名主角的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問了一個尖銳的問題:「是否擔心這部電影會刺激類似不幸遭遇的人,導致其做出傻事?」

瓦昆愣住了並支吾其詞:「為什麼?為什麼你會這麼說⋯⋯不會的⋯⋯」他隨後起身離開。經過和公關人員長時間的討論後,菲尼克斯回到座位上,他表示剛剛的問題讓他「慌了手腳,因為這問題壓根沒出現在他的腦中過」。然而,隨著這部DC大片的上映,這份擔憂卻出現在成千上萬人的腦中。

《小丑》劇照。(華納兄弟提供)《小丑》劇照。(華納兄弟提供)

2019年10月4日,華納兄弟公司最新的蝙蝠俠主題電影《小丑》上映,該片講述關於大反派小丑的起源。瓦昆在片中扮演的亞瑟.弗萊克(Arthur Fleck)是名失敗的喜劇演員,還患有精神疾病讓他常常不由自主的大笑,最終冷酷無情的高譚市讓他陷入瘋狂,成為殺人不眨眼的「小丑」。

這部獨立電影有著全新的概念,如小丑的臉是畫上去的,而非之前版本中是因為掉入化學槽而變得慘白。他的招牌笑臉也是彩繪,不是精神錯亂或刀傷所致。也就是說,雖然他穿著小丑服裝殺人,最後推到極點成為邪惡的「小丑」,他仍然是個和我們一樣的平凡人。

如果「小丑」只是個平凡人,難道不會得到更廣泛的認同嗎?換言之,這部電影會對社會造成危險?還是一切憂慮毫無根據?

危險的玩笑

2012年7月20日,24歲的槍手詹姆斯(James Holmes)走進科羅拉多州奧羅拉市一家電影院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午夜首映場,身穿黑色防護衣、頭戴防毒面具、一頭亮橘的頭髮,扣下板機奪走12條性命,70人因此受傷。儘管這個說法仍有爭議,但據傳警方在其座車中逮捕他時,他表示自己是「小丑」。

「小丑」因此成為許多人的傷痛記憶,奧羅拉槍擊案受害者家屬珊迪(Sandy Phillips)就向《好萊塢報導》(The Hollywood Reporter)表示:「我擔心(《小丑》上映時)就剛好有個人在那裡——天知道是誰,那個身處邊緣、想要製造一場大屠殺的人,被這部電影給激起。」她繼續說道:「我不用看到詹姆斯的照片,我光看到《小丑》的廣告,就好像可以看到那名凶手的長相。」

因為這樣的擔憂,五名奧羅拉槍擊案的受害者家屬去信華納公司,希望他們為槍枝控管發聲。華納公司回應:「無論是虛構角色『小丑』抑或這部電影本身,都不為真實世界中任何暴力形式背書,這不是電影的本意,製片人與團隊視主角為英雄。」導演陶德.菲利浦斯(Todd Phillips)曾說:「《小丑》演繹了缺乏愛、童年創傷,及沒有惻隱之心的世界樣貌,我認為觀眾可以處理好這些訊息。」

《小丑》劇照。(華納兄弟提供)《小丑》劇照。(華納兄弟提供)

即使許多意見不認為弗萊克這個角色會被當作榜樣模仿,許多人仍擔心他被視為一名悲劇英雄,最大的恐懼即是弗萊克蛻變成小丑的過程,會刺激「非自願獨身者」(Incel,為involuntary celibate縮寫),釀成大規模槍擊案。這些非自願獨身者通常是不具吸引力、不擅與異性交往的人。

《小丑》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後,《時代雜誌》(Time Magaze)稱瓦昆飾演的小丑是「非自願獨身者的守護神」,且稱這部電影「神化、美化」了一名「不被世俗理解的智者」,告訴我們「應該要認同他的作為」。

近年來,從網路論壇到暴力厭女團體,都充斥著非自願獨身者的蹤影,這樣的網路次文化團體鼓吹殺戮,人們因此害怕美化電影中,同樣是非自願獨身者的弗萊克,會引起真實世界的暴力行為。

《小丑》劇照。(華納兄弟提供)《小丑》劇照。(華納兄弟提供)

這不是華納公司頭一遭因為犯罪題材而引起爭議,在1930年代時,大眾就已經害怕描述幫派分子的電影會影響小孩,但許多影評家仍認為,電影中的暴力情節不會直接造成真實世界的犯罪。

犯罪學校

在1930年代初期,幫派電影喜歡以校園中的犯罪為題材(幫派電影彷彿成了犯罪學校)。1930~1933年間,美國的失業率從8.7%急遽上升至24.9%,鴛鴦大盜邦妮和克萊德(Bonnie and Clyde,電影 《我倆沒有明天》片名)和銀行搶匪約翰.迪林傑(John Dillinger,電影《頭號公敵》(Public Enemies)主角)卻被當作英雄,這絕對不是個用財富、權力、美女來美化燒殺擄掠的好時機。

然而這段時期的電影正是如此,賈格納(James Cagney)、羅賓遜(Edward G. Robinson)與穆尼(Paul Muni)等人飾演的幫派分子讓犯罪看起來如此夢幻,值得亡命天涯。

《小丑》劇照。(華納兄弟提供)《小丑》劇照。(華納兄弟提供)

馬克.維埃拉(Mark Vieira)在其著作《柔焦下的犯罪》(Sin in Soft Focus)中引用了審查員溫格特(James Wingate)的說法:「孩子們視黑幫老大為英雄。」並表示他們「看著幫派分子開跑車住豪宅,即使最後被其他幫派抓住,孩子們還是無意中覺得他可以安然脫身。」而好萊塢堅持惡人是正派的對比,但過度的犯罪情節卻會讓法治黯然失色。

反英雄思想可追溯到好萊塢的起源,從西部惡棍到《歌劇魅影》,早期的電影經常藉由描繪反派悲慘的過去引發觀眾的同情。《歌劇魅影》中的魅影就好像當時的「小丑」,因為其貌不揚而成為罪犯。我們可以同情他的遭遇,但不能因此模仿他的行為,因為不幸已使他墮落。

《小丑》劇照。(華納兄弟提供)《小丑》劇照。(華納兄弟提供)

然而,《小丑》這部電影將魅影轉化為一個惡棍,在過去版本中,小丑因為跌進化學槽中而毀容的遭遇平常人不太可能遇到,但在這個版本中,導致弗萊克邁向瘋狂的冷漠與霸凌,卻是我們都可能經歷過的感受。即使這樣的安排是為了喚起大家對心理疾病的重視,卻也暗指只要有夠糟糕的一天,人人都可能成為一名瘋狂殺手。

不再是單純的娛樂

隨著《小丑》的上映,沒有任何悲劇發生,先前的恐慌似乎只是庸人自擾。推特上的鄉民拿沒有被槍擊開玩笑,各種迷因(Meme,又譯梗圖或趣圖)嘲諷媒體巴不得槍擊案成真,好驗證他們的預測。在種種雜音下,《小丑》被譽為深刻且成功的電影。

這樣的評價實在嗎?只因為沒有瘋狂的非自願獨身者在劇院開槍,就代表《小丑》無害嗎?激進行為專家羅伯特(Robert Evans)表示,對暴力事件的預測恰好保護了這部電影,潛在的槍手必須完全瘋狂、還得冒更大的風險才能混進戒備森嚴的劇院,大部分的非自願獨身者沒有到這樣的地步。

而這部電影的危險之處相當微妙,網路上關於槍擊的玩笑呈現了我們的社會是如此變態扭曲,這樣的麻木不仁不只是因《小丑》而起,而是來自上千部同樣性質的電影。

《小丑》劇照。(華納兄弟提供)《小丑》劇照。(華納兄弟提供)

當然,這部電影讓我們深思:如果好萊塢電影中的是非善惡都相當分明,我們的社會就因此而進步了嗎?然而當善惡界線模糊時,我們下一代年輕人的思想永遠是受害者。

——摘編自英文《大紀元時報》「‘Joker’: No Laughing Ma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