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你正處於情緒性進食嗎? 利用食物舒壓未必是壞事

一般來說,情緒性進食反映了壓力、孤獨感等負面情緒,而不是反映出像是快樂這樣的正面情緒。(Shutterstock)
一般來說,情緒性進食反映了壓力、孤獨感等負面情緒,而不是反映出像是快樂這樣的正面情緒。(Shutterstock)

文/琵克希.特納(營養師)
人的情緒和食物有一種連結關係,這就是人性的一部分,而情緒性進食則是利用食物讓自己心情變好的一種行為。人吃東西並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生理性飢餓感,其實也會利用食物來滿足情感的需求。

情緒性進食反映負面情緒

一般來說,情緒性進食反映了壓力、孤獨感等負面情緒,而不是反映出像是快樂這樣的正面情緒。這是我們一出生就學習到的習慣,因為在嬰兒時期,我們的初次進食或餵食體驗和父母的擁抱相互連結,所以我們開始把食物與安慰、安全感劃上等號。這些早期的經驗就塑造了我們對於食物和情緒之間關係的連結。

有一個為人熟知的例子就是「安慰食物 」(comfort food),這是一種能同時滿足情緒和生理所需的食物。(Shutterstock)有一個為人熟知的例子就是「安慰食物 」(comfort food),這是一種能同時滿足情緒和生理所需的食物。(Shutterstock)

例舉5種情緒性進食的情況

要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正處於情緒性進食?以下列舉5種正處於情緒性進食的情況,其中或許有你曾經經歷過的情境。

1. 非常想吃東西,即使已感到有充分的飽足感。

2. 非常渴望吃某種特定的食物,例如:披薩、巧克力等。

3. 情緒性飢餓感通常會讓人感到後悔、羞恥,或是有罪惡感。

4. 吃東西吃得心不在焉,即使沒有讓人分心的事物也會這樣。

5. 情緒性飢餓感不是慢慢累積的,而是來得突然,感覺就像急需抓癢的癢感。

不過,這5種情況並非絕對不變的規則;如果你正專心於工作或正在看最愛的樂團表演,生理性飢餓感有時也會突然洶湧而來。偶爾你也會對特定食物有所渴望,因為你的身體知道它想要什麼樣的養分;你可能會在晚餐後仍想吃些點心,因為這個習慣是培養出來的,而且還有各種其他原因讓你在吃東西後會產生罪惡感。

事實上,產生罪惡感不應該是吃東西後的正常反應!而這5種情況還是可以作為參考的準則,能夠進一步了解情緒性進食與因生理性飢餓感而進食之間的不同之處。

了解情緒性進食的來源與機制

情緒性進食的名聲一直以來都不太好,容易被視為軟弱、缺乏意志力或無法控制情緒的表象。但是我個人認為,情緒性進食不應這樣被誤解與排斥,反而應該進一步了解其背後的來源與機制。畢竟,心理與情緒的健康就和生理健康一樣重要。

食物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相信每一個人都知道,快樂與健康之間有著相互影響的關係。因為擁有了健康,才會感到快樂;相同地,快樂也會影響著健康狀況。簡單地說,當你越快樂,代表處於健康的狀態就可能越持久。

根據科學文獻顯示,不快樂通常和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自殺與早逝的機率有著強烈關聯。快樂的人活得比較久,也擁有更為強健的免疫系統、循環系統與內分泌(荷爾蒙)系統。舉例來說,快樂的人比較不容易感冒,即使感冒也能較早康復。

食物在我們的快樂與心理健康狀態上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試著回想一下,上一次你感到悲傷、快樂、有壓力,或是孤單的時候,其中一定有食物的身影存在。因為食物能影響我們的心情,而我們的心情也會影響選擇的食物,所以了解食物會對心情造成的影響,就能有助於變得更快樂、更健康。

安慰食物滿足情緒和生理所需

另外,有一個為人熟知的例子就是「安慰食物」(comfort food),這是一種能同時滿足情緒和生理所需的食物。每一個人所認定的安慰食物各有不同,這要依我們的成長背景、文化與成長過程的經歷而定;但所有安慰食物的相同之處,就是對我們情緒狀態所帶來的影響。由於食物能夠幫助我們減輕壓力、孤獨、憤怒、憂懼等負面情緒,所以安慰食物的存在非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