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副刊文學

心靜飛鳥親 道高猛虎伏——少年李白(上)

[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文/沉靜
1,300年前,有個在庭院玩耍的小男孩,追著螢火蟲朗聲誦道:「雨打燈難滅,風吹色更明。若飛天上去,定作月邊星。」後來,這個男孩子成為光照千古的偉大詩人——李白。

李白言簡意深的詩句,從幼童到老翁都能脫口而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華夏五千年,摘得詩仙桂冠、備受後世仰慕者,唯盛唐李白也!其不朽的經典佳作似天馬行空,又如行雲流水,豪邁奔放,清新俊逸,最能體現磅礴壯麗的大唐氣象,對中國人的心靈品格,有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而奠定李白一生基礎的青少年時代,也充滿著傳奇色彩和豐厚的底蘊。

太白金星下凡

李白(西元701~762年)是四川綿州昌隆縣青蓮鄉(今江油市青蓮鎮)人,號青蓮居士。

李白畫像。(公有領域)李白畫像。(公有領域)

李白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夢見一顆明亮耀眼的太白金星落入懷中,因此為兒子取名「白」,字太白。太白金星就是長庚星、啟明星,是夜空中最早出現的、最亮的星星,也是道教中知名度很高的一位神仙。夢此星乃吉祥之兆,天上星,地上英。人們認為,李白乃太白星君下凡。

經典故事:鐵杵磨針

李白自幼就非常聰明,但他像所有的小頑童一樣貪玩。據《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記載,有一次,在眉州象耳山讀書的李白逃學遊玩,經過一條小溪,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溪邊石頭上磨粗粗的鐵杵,李白好奇地問她要做什麼,老婆婆回答:「磨成繡花針。」李白驚訝不解:「鐵杵可以磨成針?」老婆婆點頭道:「只需功夫深!」李白深受感動,就回山上用功讀書了。這位老婆婆姓武,所以,現在磨針溪旁有一塊石頭,叫「武氏岩」。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就出自這個故事,這句話也成為激勵後人持之以恆求學的名言警句。

著名事蹟:妙筆生花

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六甲是計算年月日之曆學,而百家則是諸子百家(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等)著作。他的族叔李陽冰在《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中說李白「不讀非聖賢之書」。李白十五歲時已寫出了〈明堂賦〉等多首詩賦,可與司馬相如(西漢詞賦家)媲美,開始獲得了一些社會名流的關注和賞識。

《開元天寶遺事》、《雲仙雜記》中都記載,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這就是「妙筆生花」的成語典故,比喻傑出超凡的寫作才能。年少的李白夢見一支巨大的毛筆放射出五色光芒,筆尖綻開出一大朵鮮豔的紅花,仙樂悠揚,這支生花妙筆從雲海中朝著他飄然而來……從那以後,天縱英才的李白名詩佳句源源而出,一發不可收,名揚四海。

習武練劍 崇道慕仙

有「劍俠」之稱的李白,兒時就跟著父親習武,家裡有一柄祖傳的龍泉寶劍,他每天聞雞起舞,練就了一身武功。「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豪爽仗義的他也結交了一些遊俠朋友。「金羈絡駿馬,錦帶橫龍泉」,「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其俠義精神,融入少年李白的血脈中。壯年李白到山東曾跟「劍聖」裴旻將軍學劍,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舞為「唐代三絕」,這是唐文宗(西元809~840年)向全國詔書御封的。

大唐以道教立國,道教宮觀遍布神州,老子的《道德經》不僅成為考選官員的科目,而且是家家戶戶必備的讀本。「五里一宮,十里一觀」的四川更是道風盛行,「蜀國多仙山」,峰巒林泉瀰漫著濃厚的神仙氣息。江油青蓮的李白故居近靠天寶山、太華山,遠眺匡山、紫雲山,山環水繞,風光旖旎。西部的乾元山(又名天倉山)是《封神演義》、《哪吒傳》等神話故事和川西北道教主要發祥地,乾元山是太乙真人煉丹聖地,哪吒太子成長搖籃,道家弟子朝聖仙山,有與史料傳說契合印證的金光洞、銀光洞、太極峰、煉丹池、老君練功場——鎣華觀……

在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氛圍中,李白從小就慕仙崇道,「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遊仙訪道是貫穿李白一生的主線。從早期詩作可知,「隱居戴天大匡山」的李白常拜訪道士隱者。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此為較為人知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對仗工整,幽野靜逸。

《松鶴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松鶴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西鄰乾元山的戴天山,是大匡山(大康山)後的山巔之名。地勢險峻,風景如畫。李白於匡山大明寺的「喬松滴翠之坪」潛心苦讀「十載」。從青蓮鄉到大匡山,必經小匡山歇腳。因李白曾在此挑燈夜讀,故名點燈山,上有李白讀書臺。又因李白曾應詔入宮做翰林供奉,也稱翰林山。千百年來,到大小匡山憑弔的後人絡繹不絕,唐末五代高道杜光庭的詩句流傳至今:「山中猶有讀書臺,風掃晴嵐畫障開。華月冰壺依舊在,青蓮居士幾時來?」

大匡山與太華山乃南北相連的同一山脈,從大匡山大明寺往西北蜿蜒十餘里就抵達太華觀。《龍安府志‧人物誌》載:「唐,毛真人,在太華山修煉,道成仙去,今太華觀乃其遺蹟。」攀岩壁,穿雲霧,尋古道,李白來到雍尊師「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的隱居之所。在太華觀他見聞了「道童對月閒吹笛,仙子乘雲遠駕車」的奇妙景象。李白有時下山會順路探望好友,包括一位恬淡不俗的縣尉——「五色神仙尉,焚香讀道經。」

與大匡山遙遙相對的竇圌(ㄔㄨㄟˊ)山,三峰鼎立,雄偉奇特,因冠以在此羽化登仙的竇圌(字子明)之名而如雷貫耳。這位棄官修道的彰明主簿還是李白的同鄉呢!唐玄宗先天元年(西元712年)因避廟諱改昌隆縣為昌明縣,後又改為彰明縣,今屬江油市。竇圌山留下李白「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的絕句,也留下了長久的心靈迴響:「願隨子明去,煉火燒金丹。」

從青蔥歲月到花甲之年,歷經坎坷滄桑,李白崇道修仙的初心不變。(明日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