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評論 觀點

四大費解 看DPP之強推eID

文/周亦婕
民進黨政府推動「數位身分證(eID)」政策,引發民間重大疑慮,原定1月1日開始試辦的新竹市政府也宣布停辦。如果全國沒有縣市願意試辦,政府還能在全國推行嗎?

宣稱以人權立國的民進黨政府推動eID,引發人權團體、資安專業人士群起質疑,不僅臺灣人權促進會發起連署反對,連最高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都做出政策建議,提出三大問題及三大建議,並且明白、直接建議政府,在未解決上述問題前,應立即暫緩換發晶片身分證。

先不論許多專家、學者提出資安疑慮涉及許多專業問題,這已經是國安層級的議題。從決策的過程來看,民進黨政府推動的過程草率、不尊重專業、不完備法令、不重視程序也不和民間充分溝通,就直接硬推此重大政策,令人費解的地方很多。

臺灣號稱科技大國 為何不能國卡國造?

令人費解一:eID被稱為有「中國特色」,很可能成為與中國社會信用系統整合鋪路的過渡,這是最令人不安及費解的。其中,更驚爆得標廠商的下游包商公司在深圳的法商IDEMIA包走了防偽、晶片作業系統、應用程序,另一家設備廠DataCard則是在蘇州包走了印製設備及個資寫入。

IDEMIA更和中國公安合作、與共軍合資。這兩家公司正是目前香港換發身分證所使用的廠商。這不是為未來兩岸三地、中港臺數位身分監控及整合鋪路嗎?民進黨政府竟然會「繼承」馬政府的政策,未來可能對接中港的身分系統?

臺灣號稱資訊科技大國,為何連eID身分證的製造、系統等都要假手中國廠商呢?小英喊國艦國造,難道臺灣不能「國卡國造」?

令人費解二:宣示人權立國的民進黨政府,為何不顧人權團體反對?為何非要採取未來便於各種監控整合的eID?這和民進黨一向的立場主張背道而馳,連民進黨內部都無法取得共識,為何內政部還是硬要推?

不顧民間質疑 政府倉促推動eID上路

令人費解三:不顧民間疑慮四起,倉促推動,不甩專業意見,更不願充分與人民溝通。內政部公布的推動過程,除了2016年馬政府主政時代,國發會在公共政策網路平臺廣徵民意,接下來的民進黨執政時間,2017年5月到11月,舉行了一場國際研討會、兩場焦點團體座談會、一場工作坊、一次電話民調。

在這些溝通中,政府還宣示「在資訊安全、保障隱私、法律明確授權之完善配套措施下」才會推動。但是,接下來卻是不顧一切持續推動,明顯為推動而推動。甚至政策還沒取得人民共識,法令更尚未完備,就已經招標完成。

紅色滲透為最大隱憂 政府不應輕忽

令人費解四:「從善如流」後的eID效用和紙本一樣,那推動eID的目的為何?

更令人不解的是,內政部宣稱,在搜集民意後,現行的eID已經做了很多修正,包括:人民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附加或開啟自然人憑證、eID內的個資存放不超過紙本、卡面上只印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相片,還有,機關驗證卡片即可確認當事人身分則不可強制讀取卡片。

如果真的如此「從善如流」,所有eID的功能及優點全部被「廢功」,那不如目前的紙本身分證,不必勞民傷財,花大筆納稅人的錢及時間。

馬政府時期強行推動和中國對接為目的的ECFA,導致政府最後被人民唾棄。對中共的警覺及防範是臺灣人民最在乎的,民進黨政府應該記取ECFA教訓,不要輕忽人民對國安、資安的疑慮及憂心,立即停止此錯誤的政策,才不負人民的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