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產業 轉動台灣

國內太陽能安裝速度趨緩 蔡宗融:應開放模組、電池進口

政府推動2025年太陽光電設置目標累計達20GW(10億瓦),以補足尖峰用電缺口。(中央社)
政府推動2025年太陽光電設置目標累計達20GW(10億瓦),以補足尖峰用電缺口。(中央社)

【記者侯駿霖/臺北報導】臺灣近年電力需求持續攀升,未來電源開發計畫的成效將顯著影響國內供電是否無虞。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蔡宗融17日對《大紀元》表示,觀察今年太陽光電發展歷程,由於近期發生VPC模組製造商斷然違約,導致市場秩序失衡,安裝速度開始減緩。

政府推動2025年太陽光電設置目標累計達20GW(10億瓦),以補足尖峰用電缺口,成為最重要的探討議題之一。 蔡宗融指出,展望未來太陽光電的設置發展需求,首先,應多元開放進口國外模組與電池產品,讓國內安裝市場可獲取充分的模組供應及穩定交期。

蔡宗融說,近期發現,有許多VPC模組製造商居然以原物料上升為由,隨時撕毀當初承諾出貨的約定。他說,臺灣和中國(共)不同的地方,最主要就是廠商間可以互相「信任」,如果因為道德淪喪,導致違約情形不斷上演,最終只能透過法律程序解決,這樣與中國還有什麼區別?

此外,臺灣大約有7、8家VPC模組製造商,但毀約廠商的市占就高達半數,使得後續作業窒礙難行。蔡宗融指出,政府給予這些廠商不受中國危害,並享有躉購費率加成6%優惠權利的同時,廠商也應負擔該有的義務。他建議,政府應建立對VPC模組廠商供貨的信用評鑑管理制度,避免影響政府推動的安裝量目標,確保產業鏈市場環境能更健全發展。

其次,國內今年銅電纜、金屬支撐架及模組等系統原物料飛漲,也使業界備感壓力。蔡宗融說,躉購費率計算公式可參考工程會營造工程物價指數的做法,將系統原物料漲幅適時反應在2022年躉購費率計算當中,才能貫徹5.25%最低投報率誘因的躉購制度精神,持續鼓勵民間投入資金。 

為確保未來太陽光電可以穩健的大量供電,並配合未來傍晚尖峰調度,蔡宗融表示,倡議2022年躉購費率計算應納入太陽光電系統結合儲能設備的示範導入。

對於是否太陽能整備得當,可以避免臺灣近期大停電的問題,蔡宗融分析,如果未來核電關廠,為了補足供電缺口,政府不可能將所有發電機制都壓在容易受到氣候影響的綠能產業,例如:風電依賴10月的東北季風,太陽能則是夏季供電較多,所以對於儲電系統的部署應該更加緊腳步。

蔡宗融認為,國內太陽光電裝置容量截至4月累計達6.12GW,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若達到原定目標20GW,約來到3倍之多,可望支應火力發電鍋爐面臨歲修時,提供所需的電力,在擴充電力備載後,就能有效降低上次停電狀況的發生。

對於美國環境專家近日表示,太陽能廢料比核廢料多300倍的論述,他回應,太陽能面板主要原料為矽及銅等其他金屬,且有將近七至八成為玻璃,因為年限大約20年,目前還尚未有大規模的淘汰量。

為了處理未來大量出現的廢棄光電板,根據《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設置管理辦法》第17條規定,業者只要申設太陽能板就需繳交模組回收費用每瓩1千元,如果達成政府2025年的20GW光電設置目標,能源局將有上看200億元的回收代收費。

蔡宗融總結,回顧過去臺灣太陽光電的設置歷程及成果,仍對國內產業發展深具信心,尤其感謝政府的政策支持,惟關鍵的模組材料還需積極提升市場秩序管理、注重交易履行信用、多元化供應管道、產品技術接軌國際等要素,才能不負民眾對於建立太陽光電綠能產業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