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塞港問題未解 中經院:企業風險趨避導向顯著

中經院今天發布10月經季調後的臺灣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中央社)
中經院今天發布10月經季調後的臺灣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中央社)

【記者侯駿霖/臺北報導】中經院1日公布10月經季調後臺灣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8.3%,指數微幅攀升0.5個百分點,呈現連續16個月擴張。中經院表示,塞港及缺料問題未解,加上原物料持續上漲,持續困擾業者,面臨資金壓力的風險,策略性接單成為常態。此外,企業以「風險趨避」取代「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趨勢愈加明顯。

中經院院長張傳章指出,PMI組成指標中,原物料價格指數已連續12個月維持逾70%的上升速度,且10月指數回升3個百分點來到80.9%。

他認為,美國塞港問題未解,加上關鍵零組件缺貨,導致許多商品無法順利交到客戶手上,製造業尤以中小型業者備感漲價壓力,中下游廠商也從滿手訂單,逐漸轉變為針對主要客戶的策略性接單。

從產業別觀察,張傳章表示,10月PMI微幅上揚,主要是化學暨生技醫療產業、食品紡織產業的新增訂單指數及生產數量指數,從上月緊縮轉為擴張所致。

原物料價格處高檔 令人憂心

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執行長賴樹鑫指出,10月食品紡織業PMI上升12個百分點,前所未見,顯示民生需求隨著疫情趨緩陸續恢復正常;但新增訂單、新增出口兩項PMI組成指標,過去都是同向增減變動,這次卻分別增加至56.8%、下降到50.6%,這意味著來自國際品牌大廠訂單,前幾個月因為疫情有重複下單的情形,現在則大幅調整回到真正的需求狀況。

賴說,目前最令人擔憂的是原物料價格一直處於高檔,包括國際大宗原物料、農產品、貴金屬等,因為疫情導致供需嚴重不均。他說,最大的原因更是氣候變遷造成的能源危機,帶動能源價格不斷高漲,各國已將其視作戰略物資,是未來值得關注的地方。

賴樹鑫還認為,從雙11購物日、12月耶誕節,到新年假期都是民眾消費旺季,皆有望帶動製造業需求穩定成長,但疫情的不確定性仍在,企業在未來一年內,應把握產業轉型的契機。

當前產業氛圍是「風險趨避」

中經院助理研究員陳馨蕙表示,儘管中國限電問題存隱憂,使供應商交貨時間明顯拉長,加上越南疫情升溫引發停工轉單潮,對經濟成長有微幅抑制作用,但紡織業新增訂單表現良好、化學品供不應求,也同時推升臺灣製造業發展。

她認為,各項產業目前氛圍是以「風險趨避」取代「追求利潤最大化」,企業全球布局、分散製造成為常態,不集中單一客戶以免貨運問題,導致公司營收劇烈波動、現金流中斷。她提醒,若現在企業還未意識到轉型的重要性,經營成本將相對增高。

隨著臺灣防疫政策逐步放寬,加上振興五倍券刺激內需市場消費,張傳章表示,10月臺灣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上漲1.2個百分點來到58.5%,已連續4個月擴張。

張傳章進一步說明,就產業別觀察,住宿餐飲業、營造業、不動產業、零售業等相對活絡,主要受惠於年底百貨週年慶、國內旅遊回溫等因素影響。

明年經濟成長4%? 要非常努力

至於臺灣GDP成長未來預期,張指出,中經院預估明年經濟成長率為3.55%,由於基期高,以及美中兩大出口國經濟趨緩,明年想要達到4%可能要「非常努力」。

提到美國升息議題,張傳章也引述美國聯準會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消息表示,預計2022年升息1碼、2023年升息3碼、2024年升息3碼,但美國疫情、就業問題、美債上限,都可能會影響時程,尚須後續關注。不過,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縮表可能今年開始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