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港大專家:中國經濟必走下坡

專家認為,今後起,過去40年中國經濟長久增長榮景已不復見。(STR / AFP)
專家認為,今後起,過去40年中國經濟長久增長榮景已不復見。(STR / AFP)

【記者李怡欣/臺北報導】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陳志武,在11日「2022天下經濟論壇冬季場-疫後新秩序 永續競爭力」,以「中國政經新解」為題,視訊分享中國經濟現狀與未來展望。他直言,未來中國經濟下行已是必然趨勢,今後起,過去40年中國經濟長久增長榮景已不復見。

中國經濟下行是短暫或長期趨勢?對此,陳志武直言,中國經濟下行已是必然趨勢,他分析,從2019年起,中國經濟壓力已浮現,只因2020年初全球疫情大爆發,其出口逆勢大增、帶動經濟止跌回升「暫時救了中國經濟」,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今後起,過去40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榮景已告終。

陳志武指出,疫情後,包括美、英、歐盟、印度等國家開始評估對中關係,尤其在供應鏈調整、對中商品依賴等面向都進行根本審視,上述情況都「對中國經濟長久增長形成持續壓力」,相信臺灣企業了解該如何因應,如轉移、分散投資到東南亞地區。

專家三點分析 看壞中國未來經濟

陳志武從驅動中國經濟三輛馬車「投資、消費、出口」分析。第一、中國投資增長乏力,去年中國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從35%下降到僅剩6.1%(1-10月),其中投資主力的地方政府沒錢了,地方越來越難靠賣地與舉債建設;其次,民企「躺平」,包括房地產、網通、金融、教育與民生企業,融資遭拒又被增稅,投資熱情快速下滑。

至於,第二輛馬車「消費」方面,陳志武提到,中國民間消費力下降,與疫情絕對化管控(強制封城)、民企關門、失業率上揚有關,中國民眾對未來前景悲觀、信心下降、不敢消費。第三、仰賴驅動中國經濟的第三駕馬車「出口」表現上,若美中新冷戰持續惡化,中國在國際關係、地緣政治與西方國家脫鉤、加速走入內循環,將對高度依賴出口的中國經濟產生重大挑戰。

到中國做生意,不考慮政治是不行的

陳志武強調,理解中國經濟千萬不能忽視「政治因素」,如果再像前30年,台商、港商前進中國,認為「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那就糟了,「黨領導一切」即使你不管政治,政治也不會讓你忘記它的存在。

他說,外界有聲音怪罪阿里巴巴馬雲愛出風頭,害到其他企業,若不是馬雲,民企受到的待遇肯定好很多。但事實是,黨不願與大型宗族分享權力,只好清除掉,「如果不是馬雲,也會是王雲、李雲....」,當今中國只剩政府、黨的權力,這是中國社會全新現實。 

2022年中國經濟成長「保5」?專家:灌水成分

陳志武認為,今年秋季中共召開20大,按慣例,中共政府絕不會在此前允許經濟出現大滑坡,不管祭出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手段,中共都會不惜代價「做他們該做的事」,以達到穩定經濟的效果,因此2022年中國表面經濟成長數字不會太難看。

陳志武說,中國官方對經濟前景表述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眾所皆知,中共官方對外不會「負面表述」自己,除非覺得「情況真的不那麼樂觀」有必要提前預告。儘管實際可能不到5%,但中共國家統計局也能「幫忙」(造假),最後外界看到中國2022年GDP增速會在5%以上,但做研究的都知道「(中國的)數字不能看得太認真,因為灌水空間太大」,儘管中國官方GDP不完全可信,但總體仍可看出趨勢。

「東方之珠」褪色 香港成另一個上海

 至於香港未來角色?陳志武說,香港未來一兩年內,會從國際金融中心變成中國金融中心,在美上市中企回流香港、趕走在港外資與外國人,「香港未來無非是另一個上海、深圳」。

最後,陳志武總結,一、中國經濟快速增長40年,未來面對挑戰,也是自然,尤其過去過度依靠槓桿、舉債發展,所以「今天就是要還債的時候」;二、看待中國經濟不能忘記政治;第三、中國發生很多事,千萬不要認為是哪個個人的因素,這是跟中國整體體制設計有非常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