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休閒旅遊

◎走讀大稻埕4

沏一壺茶~ 聽古宅訴說茶行老故事

新芳春茶行整修前毀壞很嚴重,在2009年被列為市定古蹟,由興富發建設投入修繕作業,才讓老建築再度擁有全新生命。(攝影/鄧玫玲)
新芳春茶行整修前毀壞很嚴重,在2009年被列為市定古蹟,由興富發建設投入修繕作業,才讓老建築再度擁有全新生命。(攝影/鄧玫玲)

文/記者鄧玫玲
說到臺北大稻埕,老故事總是多到說不完。位於熙來攘往的民生西路上,「新芳春茶行」閩洋混合的醒目建築,總是引起路過行人的矚目,這幢落成於西元1934年,擁有98年歷史的老宅,是當年王連河與父親從福建製茶轉移到臺灣的起家厝。

從危樓老宅 到古蹟新生機

因為外銷茶葉的商機,茶商王芳群與王珍春合資在大稻埕經營「芳春茶行」。1919年王連河在父親的囑託下,開始獨資經營「新芳春茶行」,向文山、南港茶農收購包種茶葉精製,銷往泰國而致富。1960年代後,受進口茶葉競爭,大稻埕許多茶商紛紛轉業,王家新芳春茶行逐漸收起事業,古宅部分空間租給其他商家,內部設計也遭更改。

新芳春茶行天井紅磚牆面上兩道如竹節的排水管(落水管),竹節總段數一定要採「單數」,才有「節節高昇」的吉祥寓意。(攝影/鄧玫玲)新芳春茶行天井紅磚牆面上兩道如竹節的排水管(落水管),竹節總段數一定要採「單數」,才有「節節高昇」的吉祥寓意。(攝影/鄧玫玲)

新芳春茶行第三代王國忠表示,整修前的茶行毀壞的程度簡直就是危樓,製茶區天花板坍塌、梁柱斷裂,水管破裂漏水。王家人將茶行捐獻給臺北市政府,在2009年被列為市定古蹟,由興富發建設花費四年時間及八千萬的經費,投入修繕作業,才讓老建築再度擁有新生命。

2018年由臺灣文創發展基金會取得OT案營運權後,又投入經費將新芳春茶行修繕為茶葉故事館,在2019年開放民眾參觀,訪客終於可以跨進茶行的大門聆聽茶的傳奇故事。

導覽人員表示,大門上的對聯「芳尋顧渚 春採蒙山」,隱含著特殊的意涵,因為「顧渚、蒙山」都是中國有名的茶葉產地,蒙山茶、顧渚紫筍茶過去都是進貢朝廷的好茶,這也是新芳春一直在努力的目標,希望能把最好的茶獻給客人。

進到焙籠坑,看到地上整齊排列的圓形凹槽,那就是「焙籠坑」。(攝影/鄧玫玲)進到焙籠坑,看到地上整齊排列的圓形凹槽,那就是「焙籠坑」。(攝影/鄧玫玲)

紅磚、竹節管 導覽新芳春

新芳春這棟三樓高的老宅,它是屬於連續三開間的街屋,縱深三進,因為量體大而有穿心廊及日月雙井的設計,訪客從一樓正廳經過茶行、帳房之後就來到透光的天井,一眼就看見一大面紅磚牆。

導覽人員說,新芳春牆面修復時,修復人員發現了一些小細節,那就是可以同時看到這兩種磚材的商標,出現在紅磚牆上,一是TR磚(Taiwan Renga),由臺灣煉瓦株式會社製造,另一為S磚(Samuel & Samuel Company),由英商撒木耳煉瓦會社製造,不過數量上以TR磚居多,S磚次之。

此外,紅磚牆面上兩道如竹節的排水管(落水管),總是讓訪客感到好奇。導覽人員說,從民俗上來看,竹節落水管還不能隨便施作,竹節總段數一定要採「單數」,才有「節節高昇」的吉祥寓意。而且竹節管材質原本是陶,將竹節做成漏斗形後,一節節接套起來,再用灰漿黏合;不過它的外型雖美,缺點卻是只要遇到地震,很容易裂開。因此在修復時,除了回復竹節陶管的古樸外形,內裡也加入不易鏽蝕破損的PVC管,來增強耐用性。

新芳春茶行的二樓,是當時製茶女工們人工揀茶的場所。(攝影/鄧玫玲)新芳春茶行的二樓,是當時製茶女工們人工揀茶的場所。(攝影/鄧玫玲)

焙茶、製茶間 看製茶過程

接著就進到焙籠坑,看到地上整齊排列的圓形凹槽,那就是「焙籠坑」。當時製茶工人都是將竹焙籠放置在焙籠坑的炭火上,進行焙茶作業,這是早期福建安溪人普遍採用的焙茶手法。工人會先把木炭擊碎後,填滿坑穴覆蓋上稻殼,再慢慢把稻殼燒成白灰,燒到無煙燻味後,才放上焙籠進行烘焙。之後三個小時要撥炭一次,烘至五個小時後熄火、換籠,約六小時可完成焙茶。導覽人員說,新芳春的焙籠間曾經布滿一百個坑穴,一天24小時都在高溫烘焙中,所以整個焙籠間溫度很高,焙茶的師傅日夜都在高溫的環境中工作,非常辛苦。

新芳春茶行的焙籠間曾經布滿一百個坑穴,一天24小時都在高溫烘焙中,整個焙籠間溫度很高。(攝影/鄧玫玲)新芳春茶行的焙籠間曾經布滿一百個坑穴,一天24小時都在高溫烘焙中,整個焙籠間溫度很高。(攝影/鄧玫玲)

除了焙籠間還有製茶間,製茶間擺放著大型的撿梗機,切茶機切完的茶葉,要放入撿梗機讓葉和梗分開,茶梗會順著溝槽往下走,茶葉則會從孔洞掉到下一層,這也是淨化茶葉品質的第一道工序,接著將挑去茶梗的茶葉倒入風選機的方斗中,透過輸送帶運至後方三個一組的箱體,輸送過程中,機器尾端的風扇會吹送得風,分離輕重不同的茶葉。

 大型的撿梗機,會讓葉和梗分開,茶梗會順著溝槽往下走,茶葉則會從孔洞掉到下一層。(攝影/鄧玫玲) 大型的撿梗機,會讓葉和梗分開,茶梗會順著溝槽往下走,茶葉則會從孔洞掉到下一層。(攝影/鄧玫玲)
將挑去茶梗的茶葉倒入風選機的方斗中,透過輸送帶運至後方三個一組的箱體,機器尾端的風扇會吹送著風,分離輕重不同的茶葉。(攝影/鄧玫玲)將挑去茶梗的茶葉倒入風選機的方斗中,透過輸送帶運至後方三個一組的箱體,機器尾端的風扇會吹送著風,分離輕重不同的茶葉。(攝影/鄧玫玲)

精緻扶手梯 巧妙重錘窗

了解整個製茶過程後,再上二樓,就是當時製茶女工們人工揀茶的場所。訪客上樓時一定要欣賞一樣精緻的藝術品,那就是檜木的樓梯扶手,扶手欄杆有著茶葉一心三葉的鏤空圖案,沿著牆面的龜甲形六角磚,則有長壽、吉祥的意涵。

深褐色的檜木扶手欄杆,有著茶葉一心三葉的鏤空圖案。(攝影/鄧玫玲)深褐色的檜木扶手欄杆,有著茶葉一心三葉的鏤空圖案。(攝影/鄧玫玲)
仿西式的重錘窗,重錘窗上下開啟時,不需使用竹竿或木棍支撐,因為窗框安裝了金屬重錘,當窗戶往上拉,鉛塊就會往下降,達到平衡。(攝影/鄧玫玲)仿西式的重錘窗,重錘窗上下開啟時,不須使用竹竿或木棍支撐,因為窗框安裝了金屬重錘,當窗戶往上拉,鉛塊就會往下降,達到平衡。(攝影/鄧玫玲)

上到了二樓,首先看到是一大片迎光的黑條格窗櫺。導覽人員特別介紹,這是日治時期仿西式的重錘窗。重錘窗上下開啟時,不須使用竹竿或木棍支撐,因為窗框左右側各被安裝了一塊與窗扇等重的金屬重錘,在窗戶與重錘之間有輪軸和鋼線牽引,當窗戶往上拉,鉛塊就會往下降,利用槓桿原理達到平衡,是一種十分巧妙的設計。

再往三樓去,就是王家的神明廳與起居空間。這裡有貼滿彩色花朵壁飾的小餐廳和招待客人的典雅客廳,及不向外公開的公媽廳,還有每逢黃曆五月十三,王氏家族觀看迎城隍陣頭的小陽臺。走到這個小陽臺,為新芳春參訪行程畫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