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17世紀原民史料重現 巴達維亞檔案台灣特展

教會檔案在南部展出意義重大,原民園區管理局局長鍾興華(左4)前考試院長姚嘉文(左3)、外交部亞太司公使李朝成(左2)為特展歡喜揭幕。(記者簡惠敏/攝影)
教會檔案在南部展出意義重大,原民園區管理局局長鍾興華(左4)前考試院長姚嘉文(左3)、外交部亞太司公使李朝成(左2)為特展歡喜揭幕。(記者簡惠敏/攝影)

【記者簡惠敏/屏東報導】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孫大川去年4月率團訪問印尼,與印尼簽署文化合作備忘錄,促成一批塵封350年,典藏在雅加達「印尼國家檔案館」的臺灣原住民珍貴文獻,重返原生地臺灣,為臺灣史填補缺頁。

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3日舉行「歷史機遇—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檔案重現臺灣特展」開幕茶會。局長鍾興華表示,這批檔案取得,是原住民族文獻徵集、研究志業的另一里程碑,也是原住民文化海外交流的嶄新指標。

鍾興華表示,這次展出的三卷檔案沉寂350多年,2002年被荷蘭的檔案員偶然發現,檔案主要內容與荷蘭人傳教活動與信徒生活相關,有各部落母語教學、外語教學的調查報告,有選派原住民到荷蘭讀書的提議,有針對酗酒骯髒的荷蘭籍教師之指控等記載,一頁一頁鮮活的歷史,都是失落已久的臺灣記憶。

展出的三卷檔案記錄17世紀臺灣原住民的社會、宗教、語言、文化的生活樣貌,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紀錄。(記者簡惠敏/攝影)
展出的三卷檔案記錄17世紀臺灣原住民的社會、宗教、語言、文化的生活樣貌,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紀錄。(記者簡惠敏/攝影)
展出的三卷檔案記錄17世紀臺灣原住民的社會、宗教、語言、文化的生活樣貌,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紀錄。(記者簡惠敏/攝影)
展出的三卷檔案記錄17世紀臺灣原住民的社會、宗教、語言、文化的生活樣貌,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紀錄。(記者簡惠敏/攝影)

這批巴達維亞檔案包括書信、決議錄兩種類型,由基督教會宣教師所記載;是印尼國家檔案館在備忘錄簽署後,將編號4043、4450、4451三卷檔案(共673頁)逐頁掃瞄建檔,並將電子檔以及文獻使用權贈送原民會,珍貴文獻終於重現臺灣。

為讓南台灣民眾一覽文獻內涵,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即日起至8月15日在園區一樓展示廳展出。鍾興華表示,原民會已邀請專研荷西時期臺灣史的學者協助譯介、解讀這批以古荷蘭文書寫的臺灣文獻,本次特展由林昌華、查忻翻譯多篇檔案,讓國內民眾先睹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