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兩岸 港澳

對民進黨中國政策的四點建議

⊙王丹
8月20日,我與學者吳介民、陳志柔以及文化評論家張鐵志等,應邀參加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舉辦的對中政策擴大會議第四次會議(亦稱「華山會議」),會議由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主持,民進黨相關部門負責人以及關心民進黨中國政策的一些社會人士也參加了這次會議。作為引言人,我在會上針對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提出了4個建議,在此願與各界交換意見:

第一,要區分中國、中共和中國人的概念:中國是一個包含了歷史、文化等因素在內的概念,中共是一個政治概念,而中國人是一個族群概念,這3個名稱非屬同一個概念,混為一談本來就不嚴謹。當民進黨要面對中國問題的時候,我認為必須認識到,很多的中國人並不認同中共的很多做法,包括兩岸政策,只是由於缺乏言論自由的環境而無法發表。如果把中國人混同於中共,既無法正確認識中國,也沒有必要地擴大了對立面。

第二,區隔中國的國家和社會兩個層次:在國家主義和發展主義的背景下,逐漸崛起和強大的,是中國的國家層面,這個層面借助於金錢和武力,呈現的是國家暴力的形象和封閉的政治發展態勢;但是,與此同時,儘管有來自國家的強大壓力,中國的民間社會也在蓬勃發展,並且在很多方面呈現出與國家的意圖截然相反的特徵。要正確認識中國,就不能只看表面上的國家形象,而應當深入到社會層面,去看看到底什麽是真正的中國。

第三,正面向中國人民介紹民進黨的中國政策:長期以來,由於中共當局對於民進黨的片面宣傳,也由於民進黨本身對於與中國的接觸有所保留,導致不要說一般中國人,就是中國比較自由派的知識分子,對於什麽是民進黨,民進黨的歷史沿革,尤其是民進黨的中國政策,都缺乏了解,或者說,了解得過於簡單。因此,民進黨應當跳出「民共交流」的狹窄範圍,主動地、直接地、積極地向對岸的公民社會喊話,坦誠地自我介紹,並回答中國公民社會提出的問題甚至是質疑。

第四,與中國公民社會的對話應以兩岸民主發展為核心。對於兩岸的公民社會和在野力量來說,最能夠取得共識,並有助於加強交流,增進彼此了解的主題,就是從公民社會的發展到憲政民主工程的啟動。

對於中國的公民社會來說,從台灣的民主化過程吸取經驗是急迫的任務;而對於台灣來說,中國是否走向民主化,也直接影響到台灣自身的安危。民主,是兩岸最大的共同語言。在民進黨開始正面處理中國問題的初期階段,抓住這個中心議題,可以最大地拉近兩岸的距離。換句話說,沒有民主化的實現,其他的問題,包括主權問題,也都無從談起。

以上4點建議,雖然是在民進黨的會議上提出,也是提給民進黨的,但是我認為,台灣其他的政治和社會力量,也面臨著同樣的「如何面對中國」的問題,因此,這些建議,也算是向整個台灣社會,包括執政黨提出的,希望可以得到外界的批評指教。──轉自「自由亞洲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