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天文新知

當傳產遇上3D列印 突破已知限制

法藍瓷已應用3D列印技術於製造過程。(大紀元資料室)
法藍瓷已應用3D列印技術於製造過程。(大紀元資料室)

文/記者方惠萱
談到3D列印應用,目前已有相當多產業投入,台灣文創產業龍頭法藍瓷,約10年前就已經將3D列印技術與瓷器製作技術結合,經過多年突破,已解決部分傳統瓷器製程問題。

剛開始使用3D技術於陶瓷品製作,也並非一帆風順,法藍瓷企劃部顏豐明表示,「當時以3D列印技術取代傳統雕塑,認為新技術可以加速流程,但發現事實上不會把速度加快」,他指出,3D建模技術相當困難造成速度沒有加快,法藍瓷耗時10年,培養了一支建模團隊,才讓3D建模技術慢慢能夠跟傳統雕塑師抗衡。

顏豐明提出一個相當重要的觀念,法藍瓷引入新技術「不是完全取代傳統雕塑,而是跟它相輔相成」,他解釋,「陶瓷在燒製完成之前與之後,會大幅度的收縮,收縮會變形,變形會導致曲線跑掉,因此傳統陶瓷很容易出現曲線不流暢的問題」。

但法藍瓷作品曲線較為流暢,顏豐明指出,「這來自於我們作原型的時候,因為是電腦建模,所以可以計算收縮程度,且不會產生人為雕塑的誤差,因為只要有一點點的誤差,燒成過後都會產生線條不流暢的現象」。

實際應用部分,顏豐明舉例,有一些作品需要左右對稱,那麼使用電腦作業,可以藉由鏡射省去一半的時間,或有的作品暢銷,想要將該作品尺寸改變,那麼就用掃描的方式完成不同尺寸的作品即可,再者,有一些暢銷產品想做設計上的延伸,那麼目前作品的某些設計元素就可以沿用至下一個作品,讓新的產品在開發過程中,節省一些時間。

除了省時,3D列印也可以協助完成手工製程無法完成的高難度作品。顏豐明說:「有些作品比較複雜,如果用手工方式雕琢難度相當高,在電腦上完成,不管尺寸大小,在電腦上都一樣,可以最後再進行縮放。」

法藍瓷的創新應用實例,讓台灣傳統產業轉型並運用創新技術露出一絲曙光,台灣科技大學工程學院院長鄭正元就指出,未來創業者想投入3D列印市場,不用侷限在3D印表機的研發,應該突破將自己所熟知的原來產業,與未來3D列印應用結合,就能夠達到頂尖,進而創造龐大商機。

台灣3D印表機大廠普立得科技行銷部專員吳婉綺也舉例,3D列印未來對傳統產業或是個人工作室而言,有更多的想法可以被執行,過去因為開模限制,許多設計必須妥協成本考量而捨棄,用3D列印可以降低成本,實現更多元的想法。她也提到,「個人生產」與「生產時間縮短」,可以間接增加訂單成功的機率,因為「業者接單之後,取得客戶想法後就立刻列印出來,可以增加客戶信心」。

傳統產業與文創產業是台灣邁向國際相當重要的一個契機,畢竟科技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應用層面,那麼未來傳統產業,也能如同法藍瓷一般,將已知跟未知結合,讓一加一大於二,相信就能在轉型的困境中找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