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迎端陽 台國寶大師談龍舟文化

國寶級龍舟師傅、台北市三腳渡龍舟文化發展協會創會會長劉清正。(台北市三腳渡龍舟文化發展協會網站提供)
國寶級龍舟師傅、台北市三腳渡龍舟文化發展協會創會會長劉清正。(台北市三腳渡龍舟文化發展協會網站提供)

【記者鍾元/台北報導】 端午佳節即將到來,記者專訪台灣龍舟國寶大師劉清正,談他一生致力推廣龍舟及端午節的傳統文化故事。

划龍舟 端午節重要活動

「三腳渡龍舟文化發展協會」創會會長劉清正是台北市政府列冊的文化資產「龍舟製作技術」保存者。今年73歲的劉清正家族造船已有4、5代歷史,他15歲起跟著父親學習造船技藝,18歲至今完成的龍舟在海內外約150艘,「台北國際龍舟錦標賽」的龍舟都是由他親手打造。

划龍舟(台語:扒龍船)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關於端午節划龍舟與吃粽子的由來,是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西元前340~278年),他早年受楚懷王重用,主張聯齊抗秦,卻遭到上官大夫妒忌、誣陷,被放逐後,作《離騷》抒發心志。楚頃襄王時再遭讒毀,貶謫到江南。屈原見國政日亂,多次勸諫沒人聽,無力挽救國家,憤而投汨羅江而死。

劉清正說:「大家對屈原都很尊敬,每個人都想要僱船拚快、趕緊救人,獻粽子投江不讓魚蝦吃屈原的身體,演變成今日端午節的划龍舟比賽。」劉清正純手工打造龍舟,至少需花1個多月時間,他製作的龍舟看起來威嚴、有氣勢。他分享,「龍頭有往前要跑的感覺。」老外則說,「划起來就像一條龍在水上跑」。

清乾隆29年(1736年),台灣便有龍舟競渡。劉清正說,以前台灣龍舟在船身兩側飾有龍、鳳,並沒有「龍頭」與「龍尾」,在1958年端午節划龍船時,台北市政府一位外省籍民政課課長提及他在中國大陸看到的龍舟都是完整龍形,於是劉清正興起改良的念頭,龍舟也就成了現在有龍頭、龍尾的造型。

龍舟賽考驗團隊合作

龍舟競渡時,龍頭有鼓手、鑼手,船尾有舵手控制船的方向。劉清正做過的龍舟有7、8、9、11、16對槳,現在標準採用9對槳,在工商時代來說,組隊也比較容易。他提到,龍船要注重安全性,龍頭的製作要考慮搶旗手怎麼爬龍頭,腳要勾哪裡,身體趴著不會落水,能順利奪標。

劉清正打造的龍舟揚名海內外。(中央社)
劉清正打造的龍舟揚名海內外。(中央社)

他說,龍舟賽的選手年紀最好是30~35歲,龍船要跑得快考驗團隊合作,槳法要划得深,把水推到船外;鼓手要看選手的力量,若有力則要快,沒力放慢,給他們休息一下,最後面的節拍再加快。而龍舟每一批使用的木材材質不同,對龍舟的速度也有影響。

「選手平常練習時就要盡力,因為平時訓練都會比較投機,沒有全出力。」他說,人都有榮譽心,到正式比賽都會很拚,但平常沒有練更長的距離,到時可能會功虧一簣。他建議,假如比賽500公尺,要練習到600~650公尺之間,最好是超過1、200公尺。

5月端午節龍舟競渡,劉清正說,以前在河岸擠滿了人看划龍舟賽,現在人怕熱、怕站、怕擠,有人在家裡看電視轉播。他說,也有人是一定要到現場看,更積極的人會組隊參加。他認為,河岸上的掌聲很重要,「每個人做什麼事情,有人拍手心情會很好;就像演戲一樣,如果台下沒有觀眾看,演員演戲也會沒勁;當然是愈多人看,才會愈演愈帶勁。」

德國重視龍舟文化 每年辦比賽

劉清正曾應邀至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澳大利亞、荷蘭等國參展或比賽,享譽國際。他印象最深的是1989年德國漢堡慶祝開港800周年,台灣龍舟隊前往參加並致贈2艘傳統龍舟,經過十幾年的推廣,歐洲各國也都有龍舟比賽。從2009年起,漢堡還每年舉辦「台灣盃龍舟賽」,從此漢堡成了德國龍舟運動的發源地,目前全德國已經有超過270多個龍舟俱樂部。

「德國很重視手工打造的龍舟,他們保存起來傳承給後代。」他說,曾去德國3個不同地方,在每條河都看到有人在划龍舟,他們國家的龍舟運動,才會發展得這麼快。他也提到,2000年他和台南龍舟隊應邀法國布列斯特港「世界海洋水手節」,參加法國國慶日9人長槳小船競技,也讓他對法國人喜歡龍舟印象深刻。

2000 年劉清正創立「三腳渡文化發展協會」,成為推廣龍舟文化的重要據點。他製作龍舟都有選黃道吉日,「龍是天上的,在地上龍屬於皇帝,在以前龍舟競渡比賽完,龍舟收藏起來,到初一、十五還會拜拜。」他說,現在龍舟文化,還是照古例,有落水典禮、點睛、請道士。他還強調,德國漢堡在龍舟下水時,也請中國道士去念經,以中國的風俗習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