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 政治

門常開的港府總部變門常關?

⊙黃偉國
7月17日清晨,號稱「門常開」的香港政府總部突然架起圍板。而港府早上7 時發出一則新聞稿,指政府總部東翼前地由即日起至8月底關閉,原因是有需要加強政總大樓「抵禦潛在保安威脅的整體能力。

此外,近期在立法會大樓發生的公共秩序事件(反政府示威),亦說明有需要採取某種的保安措施。

港府發言人其後補充說,將會在該地點樹立約3公尺高的圍欄。在完成工程後,廣場每晚11時至隔日早上6時將會關閉,不准議員、職員、記者之外的人進入。

港府加設新圍欄,限制市民進入的消息來得突然,但又不令人感覺意外。政府總部的廣場近年來成為大規模反政府示威的熱門地點,因此有別名「公民廣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次集會,分別是反國民教育及支持港視獲發免費電視牌照,兩次均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市民參加。政府現在索性以加強保安為由,將廣場以圍牆圍起,限制進入了!

令人感覺「巧合」的是,工程在即日起進行至8月底,被視為示威熱門地點的東翼前地,在這段期間被完全圍起了施工圍板。而人大常委會,預期也會在8月分就香港政制改革作決定,輿論普遍估計,其會否定泛民主派主張的「公民提名」方案,而激起抗議浪潮。但現在東翼前地已圍起圍板了,在管治者眼中,至少又可以離抗議聲音遠一點。

泛民抨擊建欄決定

政總前地加圍欄,引起泛民主派抨擊。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家洛斥政府鬼祟,質疑行政長官梁振英懼怕政改方案進一步激起民憤,才會「建高牆圍住自己」。民主黨何俊仁也斥責建圍欄的決定「極之低能」,剝奪表達自由,正考慮司法覆核。建制派則毫不令人意外地支持政府,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蔣麗芸認為,加設圍欄是為了避免一些較激進的行為造成破壞。

泛民和建制派各執一詞,但如果回顧政總設計初期是如何強調親民,如何將大樓設計成有如敞開的大門,更美其名為「門常開」,則今天的改變只會令人感覺倒退。

2011年7月,行政署與承建商到立法會,講解新政府總部通道安排。時任副行政署長鄧婉雯曾在會上指出,廣場通道「原則上24小時讓議員及公眾使用」。而政總建築師嚴迅奇更將廣場形容為「公共廣場」,從地鐵站到立法會有多條路線,行人可以「悠閒行走」,最基本的設計是每處地方也可以示威。

理想色彩幻滅

可是,今天理想主義色彩幻滅了。不管初期是有幾分誠意要廣納民意,如今鐵般的事實是要築起圍牆,遠離反對聲音。如果還不夠諷剌,那麼再回顧梁振英2012年3月角逐行政長官期間的一番話吧:「(我要)拿張板櫈,帶記事簿和筆,與我的管治團隊走入群眾,聽取民意。」

不錯,政總圍起3公尺高牆,只是梁振英管治團隊諸般強硬手法之一。梁班子對付反對派的手法是敵情觀念主導,全方位對立。不難發現,在原先泛民占優的位置,現在也形成與之相對應的建制派勢力:在基督教會內有親政府勢力,如前任和現任高官梁愛詩、蘇錦樑、議員梁美芬等;在論政團體裡有「幫港出聲」,囊括了名嘴周融、學者何樂生等名流精英;在街頭則有高達斌、李思嫣等人。

如此一來,香港像陷於凖戰爭或次文革狀態,未來又怎會平靜?──轉自「BBC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