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休閒旅遊

揭開台灣酪農業與網路謠言真相(上) ——專訪龔建嘉獸醫師

在全球同緯度的地區,台灣是乳牛養得最好的國家。(攝影/鮮乳坊提供)
在全球同緯度的地區,台灣是乳牛養得最好的國家。(攝影/鮮乳坊提供)

文/鄧玫玲
台灣民眾近年來在食安風暴的衝擊下,對於坊間販售的酪農產品安全充滿疑慮,對於大廠商大財團銷售的乳製品不再信任,網路上言論更是一片撻伐,到底在超市大量販售的鮮奶能不能喝,真的有抗生素殘留嗎?為了讓乳牛產乳真的有施打生長激素嗎?種種謠言傳得沸沸揚揚,讓消費者人心惶惶。

從醫學院畢業後就投入獸醫這一行業已有7年的龔建嘉,一年到頭奔走在台灣各牧場為乳牛看診,做健康檢查,更常為難產的乳牛千里奔波,龔建嘉表示,像他這樣在各牧場忙碌的獸醫師全台只有20個,其中還有一半已屆齡退休,多是五、六十歲的老醫師,年輕醫師很少,當然要進入這一行門檻很高,乳牛醫師必須內外科一起來,大部分由師傅帶領著實習實作,採師徒制,而且必須長期在鄉間工作,很多醫學院畢業的學生不能適應。

更何況乳牛醫師的工作環境很特殊,龔建嘉說:「我在牧場一年到頭都穿著短袖上衣,牧場裡有屎、有尿、又有蚊蟲,為乳牛看診後要用大量的水不斷沖洗,全身搞得溼淋淋,很不舒服!」因此願意投入這一行的醫師很少,龔建嘉指出,乳牛在醫療方面的人力本來就嚴重不足,如果一半的獸醫師又退休,台灣酪農將背負所有的醫療責任,造成的後果是讓人無法想像的。

龔健嘉在牧場一年到頭都穿著短袖上衣。(攝影/鮮乳坊提供)龔建嘉在牧場一年到頭都穿著短袖上衣。(攝影/鮮乳坊提供)

龔建嘉說,他會從一名獸醫師跳出來經營鮮乳販售,其實是看到整個酪農產業面臨到了很不好的狀況,除了為乳牛的醫療問題憂心,他也為酪農的處境抱不平,最明顯的就是大廠商與酪農不對等的關係。廠商與酪農簽訂的收購契約對酪農的傷害很大,合作契約應該是雙向保證,廠商應該保證收購酪農的生乳,即使產量過剩也必須收購,而酪農則須保證會把牧場的生乳全數賣給廠商,即使價格有波動也不能改變。然而現在廠商與酪農的契約卻是單向的,廠商收購到一個額度後就不再保證收購,酪農過剩的生乳不是倒掉銷毀,就是拜託廠商製作成保久乳,牧場自己來銷售,還要付廠商代工的費用,這樣的互動是非常不合理的。

因此,龔建嘉成立鮮乳坊這個銷售平台不是只賣牛奶,而是想給整個酪農產業一個好的解決方案,「除了保證販售的鮮乳有完整的醫療處理,我們還要指導酪農怎麼把乳牛養得更好。」龔建嘉常常到各醫學院所舉辦講座,希望能說服獸醫系學生擔任乳牛獸醫師,他會安排牧場實習,提供生活經濟來源,就是想要找到更多的獸醫師,為牧場的乳牛健康把關,「當然我們與酪農的契約一定是對等的,不但保證收購,我們還會輔導酪農提高飼養水準,讓酪農飼養出更優質的乳牛,生產更好的生乳,這樣酪農們會更投入,整個產業會往正向發展。」

龔建嘉特別為坊間販售的乳製品做一個簡單的說文解字,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鮮乳等乳品,其實都可以稱作「牛奶」,龔建嘉說,當消費者看到包裝上寫著牛奶的製品就要小心,因為我們政府對牛奶沒有明確的定義,生乳是沒有滅菌的牛奶,保久乳經過高溫滅菌而調味乳只有50%的生乳,乳飲品則生乳含量更低,而牛奶到底是哪一種奶?則不得而知。(下週待續)◇

牧場工作(攝影/鮮乳坊提供)牧場工作(攝影/鮮乳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