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藝術家用眼耳自造城市「綠洲」 植深館見!

「綠洲」展覽在2014年引起反響,4年後,再度重現陸府「植深館」,並結合互動教育。(記者謝平平/攝影)
「綠洲」展覽在2014年引起反響,4年後,再度重現陸府「植深館」,並結合互動教育。(記者謝平平/攝影)

文/記者謝平平
藉由4位藝術家對城市的觀察製成一項作品,讓民眾重新使用眼睛、耳朵重新觀察每日行經的城市,會發現許多模糊的印象,因為這些作品而重新回想起這些曾經相遇的片段,是不是很有趣呢?有空就來陸府植深會館走走吧!

該項名為「綠洲」展覽源於2014年的藝術行動計畫,策展人蔡明君與四位藝術家共同策劃「後植民計畫:還地於樹,還水於溪。」引起民眾迴響,因此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特別將其移師到植深館。

這次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也結合互動性教育活動,邀請黎明國小、國中的學生,與藝術家一同到黎明新村觀察樹木、寫生畫畫,除了可以認識不同樹種之外,也讓學生走出教育發現環境中的小細節。

藝術家劉彥均會帶著自來水筆跟小本子出去寫生。藝術家劉彥均會帶著自來水筆跟小本子出去寫生。(記者謝平平/攝影)

劉彥均的手繪稿、照片中,有許多台中、台南常見的榕樹,「榕樹因為盤根錯節,居民最常在上面放東西。」她將眼睛看到的東西一一畫下,例如:棋盤、蘭花、椅子、呼拉圈等;她有時也會推測居民放這些物品跟生活的關聯性。

而不只榕樹成為城市的置物櫃,黑板樹、菩提樹與土肉桂、芒果樹等也都經常出現各式物品,劉彥均走訪過程中,偶爾也會受到驚嚇,例如鍋鏟、菜刀。

「城裡的樹不像森林中的樹木可以自由自在,它跟我們的生活合為一體,我就覺得這些樹非常強壯,才能在城市裡繼續活下來。」

藝術家謝奉珍表示,如果收集的聲音為中頻,就要挑選適合中頻的喇叭,才會出現好聽的聲音。藝術家謝奉珍表示,如果收集的聲音為中頻,就要挑選適合中頻的喇叭,才會出現好聽的聲音。(記者謝平平/攝影)

在這次展覽中,謝奉珍到陸府「植森」工地中,撿拾石材、水桶、不鏽鋼管、帆布、鐵片等,並錄下撿拾當下的聲音;民眾只要走到這些物品的旁邊,就會聽到各自特殊的聲音。

「我先挑選聲音的質感,將好聽的聲音先做編排,再進行音質、音量的調整。」之後再挑選合適的介質,讓其與喇叭產生共鳴。

謝奉珍原本擔心帆布無法與喇叭產生共振,「但我有挑到比較合適的頻率,在喇叭的共振下,帆布發出『沙沙』的聲音,成了作品的一部分。」

有成功也有失敗,例如謝奉珍原本認為木頭應該可以跟喇叭有很好的共振,但卻失敗了。在各式材料中,她覺得最有趣的是,從工地拿來的漏斗形狀有指向性喇叭的效果。

林以婷則以移動的方式來觀察城市與植物的關係,雖然人類選擇了某些植物在城市裡共存,但植物的生長與祕密也不被人類所知曉,例如利用蔓生或飄散的落地生根等,都可以在移動的動畫中看到。

許哲瑜畫作呈現了人物圍坐在樹下,雖然沒有具體形象,但卻令人莞爾,這與許多人腦中的「家」是一樣的。

8月,「綠洲」展覽也將延伸出三個活動,包括打擊、講座等,讓民眾更深刻的了解環境對自己、生活的影響。

陸府在開挖基地時,會以100%綠覆率在社區中植入植栽、大樹,多年下來,成為中部知名的生機別墅建商。近年興築大樓,也將這樣的概念帶入,以單元二重劃區的「植森」為例,就有200多棵喬木移入社區內,讓大樹能成為陸府與住戶的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