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海漫遊

被低估的法國古典油畫大匠雅凱

居斯塔夫·讓·雅凱,《紅衣少女》(Young Girl with Red Dress),118 x 76 cm,布面油畫。(藝術復興中心提供)
居斯塔夫·讓·雅凱,《紅衣少女》(Young Girl with Red Dress),118 x 76 cm,布面油畫。(藝術復興中心提供)

文/Kara Lysandra Ross 張小清 譯
在藝術史界,法國畫家居斯塔夫·讓·雅凱(Gustave Jean Jacquet,1846~1909)被視為古典主義大師威廉·布格羅(William Bouguereau)最出色的學生之一。

雅凱的繪畫題材不是農家女或神話場景,這一點有別於他的老師和很多同門畫家。儘管如此,雅凱精湛的油畫技法,筆下豐腴優雅的女子形象,還有那些描繪近古(16~18世紀)風情的歷史畫,都讓他在有生之年享有很高的聲譽。

早年生涯

雅凱1846年5月25日出生於法國巴黎。1865年,19歲的他首次參加沙龍展,參展的兩件作品分別是《謙卑》(La Modestie)和《哀傷》(La Tristesse),他的藝術生涯就此起飛。1867年,藝術評論家埃德蒙(M. Edmond)說過,「看吧!今天這位無名的藝術家明天將會聲震藝壇。」不久之後,雅凱的畫作《德國步兵出征》(Sortie de Lansquenets)就被政府購買,並入藏布洛瓦皇家城堡(Chateau de Blois),歷經1個半世紀,仍然懸掛在那裡。

1868年,年僅22歲的雅凱贏得了巴黎沙龍展的三等獎,獲獎作品為《16世紀將士》(Sortie d’ armée au XVI siècle)。然而,他涉足軍事並不只在繪畫領域:他是一名很熱血的騎兵,曾在德法戰爭(1870~1871年)期間加入過塞納河下游的游擊隊。1870年10月21日巴黎圍城期間,雅凱還曾隨杜克羅(Ducrot)將軍出擊。

如潮好評

戰爭結束後,雅凱回歸他的藝術天地。他在1875年的巴黎沙龍中獲得了頭獎,獲獎作品《沉思》(La Reverie,俗稱「紅衣少女」)被評價為「精采、迷人、有力」;這幅畫後來在1878年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時,也贏得了美國藝術評論家愛德華·斯特拉恩(Edward Strahan)的好評:

「他從威尼斯畫派那裡吸收了人體的光彩和肌膚之美;他從西班牙人那裡學到了肯定的線條和溫暖的色調。他從18世紀的遊園雅宴(fête galante)繪畫中提取了融化的形、優雅的光和如花的色彩。他從每位大師那裡都有所借鑑,一直到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他進入了後者的畫室受教。」

同一年,雅凱的《聖女貞德為法國祈禱》(Joan of Arc Praying for France)一作參加了巴黎沙龍展,給他帶來了更大的榮譽。著名畫商威廉·紹斯(William Schaus)把兩幅畫都買了下來。《沉思》一度懸掛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另一件獲獎作品《聖女貞德》則贈送給了法蘭西政府。

現代人的誤解

雅凱的畫作被北美和歐洲許多公私機構收藏,但令人遺憾的是,1960年代,博物館有關負責人受到變異潮流的誤導,認為雅凱並不重要,其一些作品已被變賣,近至2007年,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還賣掉了雅凱的一幅代表作。我們認為,這種做法該停止了,19世紀歐洲繪畫已經是關注度提升最快的藝術收藏領域之一,博物館已丟掉太多傑作了。

2007年10月23日,這件題為「歡迎」(Welcome)的畫作在紐約蘇富比以361,000美元的價格成交。據拍賣圖錄,法國藝術家、詩人和藝術品收藏家羅伯特·德·孟德斯鳩(Robert de Montesquiou)認為,《歡迎》一作可與華托(Watteau)等大畫家最傑出的作品媲美。

居斯塔夫·讓·雅凱,《歡迎》(Welcome),布面油畫,180 × 128 cm。(藝術復興中心提供)居斯塔夫·讓·雅凱,《歡迎》(Welcome),布面油畫,180 × 128 cm。(藝術復興中心提供)

他認為,包括華托在內的很多法國近代名家,在寫實技法的精確性方面,都無法與雅凱比肩。孟德斯鳩形容這幅畫展現了「綢緞的飄動和衣裙的光澤」,「宛如由繡花內衣、蕾絲……武器、盔甲和古老樂器構成的詩篇」。

啟迪與遺產

儘管不曾出版過畫冊專輯,但作為藝術家的雅凱確實留下了相當豐富的作品。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他被公開拍賣的畫作約有200件。令人驚訝的是,世人對這位既多產又有造詣的藝術家知之甚少。

居斯塔夫·讓·雅凱,《身著騎馬裝的女孩》(Girl in a Red Riding Habit),118 x 76 cm,布面油畫。(藝術復興中心提供)居斯塔夫·讓·雅凱,《身著騎馬裝的女孩》(Girl in a Red Riding Habit),118 x 76 cm,布面油畫。(藝術復興中心提供)

在1909年《費加羅報》刊發的雅凱訃告中,藝術評論家亞森·亞歷山大(Arsène Alexandre)中肯地說道:

「居斯塔夫·雅凱懷抱著一種善良的理想,他不認為顏料是用來傳遞恐懼或是挑動情緒的。他筆下的場景以多種方式深深感動著我們,這彷彿是這些畫作的天然屬性。如果說庫爾貝蠻橫、張揚,德拉克洛瓦反映了我們內心的恐懼、狂熱或痛苦,那麼我們更樂於從居斯塔夫·雅凱的畫作前經過——它們或許能讓消逝的柔美優雅恢復些活力。」

居斯塔夫·讓·雅凱,《遊吟女孩》(Girl Minstrel),1881年作,布面油畫,145 × 79 cm,克萊斯勒藝術博物館藏。(藝術復興中心提供)居斯塔夫·讓·雅凱,《遊吟女孩》(Girl Minstrel),1881年作,布面油畫,145 × 79 cm,克萊斯勒藝術博物館藏。(藝術復興中心提供)

「無論如何,人們最好能像他一樣,優雅、友善、隨和,且能像他那樣,相信這世上的人是美好有力量的。」

本文作者卡拉‧L‧羅斯(Kara Lysandra Ross)現任藝術復興中心(Art Renewal Center)首席運營官,她也是19世紀歐洲繪畫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