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海漫遊

【藝術長河】北方文藝復興——繪畫篇

揚‧范‧艾克,《教堂裏的聖母》(Madonna in the Church)局部,1430年, Staatliche Museen, Berlin- Dahlem。(維基百科)
揚‧范‧艾克,《教堂裏的聖母》(Madonna in the Church)局部,1430年, Staatliche Museen, Berlin- Dahlem。(維基百科)

文/王淑蕙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蓬勃發展的同時,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歐洲諸邦在藝術上也展現了不同風貌的進展,對日後西方藝術成就也同樣功不可沒。

北方文藝復興涵蓋德意志和尼德蘭地區(Netherlands低地國)和法蘭德斯地區(Flanders,包括目前的德國西部、比利時西部、荷蘭西南部和法國北部的一部分)。時代上從十四世紀晚期至十六世紀末,較出色的畫家則來自德意志地區與尼德蘭地區。

北方地區在自然條件上不同於南方的義大利,氣候較冷、冬天漫長且酷寒,一年四季難得見得到陽光,大半年的時間,人們得待在室內。加上地質貧瘠,物資較不豐富,為了生存必須與大自然對抗,因此北方民族形成了樸素、踏實而有耐心的性格,與南方義大利拉丁民族的樂天與活潑熱情截然不同。在繪畫表現上,北方風格基本上較嚴肅、沉穩,對於畫面的細部總能不厭其煩地耐心處理。風格上承襲了哥德式繪畫的精神,宗教性的主題占絕大多數,「道德教化」仍是繪畫的主要使命。

十四世紀時,歐洲幾個重要的公國和統治家族分散在各地,許多出色的藝術家常常遊走於各宮廷之間,提供技藝的同時,也帶動了不同地區風格與審美觀的交流與融合,形成歷史學家所稱的「國際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基本上,這是一個融貫了精美手繪本的插圖、鮮豔的彩色玻璃,和不同民族雅緻品味等因素的綜合表現,呈現出優雅、流暢、精細與寫實的風貌。林堡兄弟(Paul and Jeande Limbourg)為勃艮地公爵繪製了飾有月曆的祈禱書就是著名的例子。

《貝里公爵的豪華時禱書》(或譯《貝里公爵豪華日課經》)之一月,為林堡兄弟(Paul and Jeande Limbourg)為勃艮地公爵所繪製。(維基百科)《貝里公爵的豪華時禱書》(或譯《貝里公爵豪華日課經》)之一月,為林堡兄弟(Paul and Jeande Limbourg)為勃艮地公爵所繪製。(維基百科)

北方繪畫承傳了哥德藝術的國際風格,具備了對自然寫實及細膩描寫的特色,然而在自然比例上不太講究,經常主觀強調主體,畫中人物的大小取決於他的重要性。如揚.范.艾克的《教堂裡的聖母》中,聖母瑪利亞幾乎高達一層樓。此外,在表現空間的透視法方面,早期尼德蘭繪畫純以視覺經驗結合熟練的手繪技巧來建構空間;而義大利則發展出學術(數學)基礎的透視運用,以求更客觀而理性的呈現。

揚‧范‧艾克,《教堂裏的聖母》(Madonna in the Church)局部,1430年, Staatliche Museen, Berlin- Dahlem。(維基百科)揚‧范‧艾克,《教堂裏的聖母》(Madonna in the Church)局部,1430年, Staatliche Museen, Berlin- Dahlem。(維基百科)

北與南的藝術雖然有著先天的相異性,然而在二者相遇交流之後卻互補不足,相得益彰。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下,北方藝術家對透視、解剖、比例和造形更為講究,使得寫實藝術更加爐火純青;且在對外在形象逼真刻畫的同時,也不忘呈現人物的內在性格。如霍爾班(Hans Holbein d. J.)風格樸實卻又栩栩如生。

商人喬治‧吉斯(Georg Giese)的肖像,小漢斯‧霍爾班作。(維基百科)商人喬治‧吉斯(Georg Giese)的肖像,小漢斯‧霍爾班作。(維基百科)

北方畫家對文藝復興另一大貢獻在於油畫媒材的改良,特別是范.艾克兄弟研發的油畫技術,使得繪畫在色澤的飽和度、光影的透明感與物體的細膩質感達到前所未有的自然真實。這一技術使義大利畫家大為驚豔,競相採用,加上前述的素描、造形、結構、比例和透視各方面的進步,使得繪畫的面貌更為豐潤、逼真、完美,而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最終油畫取代了蛋彩、壁畫等,成為日後西方繪畫的主流媒材。

范‧艾克《阿諾菲尼的婚禮》1434。(維基百科)范‧艾克《阿諾菲尼的婚禮》1434。(維基百科)

另外,十五世紀中德意志地區的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1400~1468年)發明了歐洲的活版印刷術,對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與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北方藝術細膩寫實的特質,也藉由蝕刻版畫得以充分發揮和流傳。

在文藝復興這樣一個思想與藝術、技法與創意互相激盪的時代,人才輩出,競爭激烈。藝術家們在追求構思和技法的新知之時,自不輕易放過觀摩他人傑作的機會。除了「臨摹」原作之外,版畫的流傳正好也能滿足了這一需求。也由於版畫的傳遞,義大利藝術家們能大量的吸取北方藝術的優點,來豐富義大利繪畫的內涵。例如達文西《蒙娜麗莎》的背景處理即受到早期尼德蘭風景繪畫的影響。

Melancholia愁緒, 杜勒的銅版畫。(藝談提供)Melancholia愁緒, 杜勒的銅版畫。(藝談提供)

發源於義大利的人文主義也為北方畫家開拓新的思想領域。人們跳脫了中古世紀以來絕對化的宗教觀,不再摒棄現世社會,以現世精神重新衡量人本身的價值,人與神的關係,人與社會和自然的關係。萬物為神所造,包括人與自然也在其中。人既是神依自己的形象造的,在藝術上對於人物、人體的表現必須更莊嚴、準確而真實;對自然、風景的描繪也應重視。

北方文藝復興繪畫中的背景,從單色平塗逐漸發展成遼闊悠遠的風景;深度甚至更延伸遠達到天空,以至無窮遠的宇宙。原本作為畫面背景的風景最終被獨立出來,成為正式的風景繪畫。如德意志國畫家阿爾多弗(Albrecht Altdorfer,1480~1538年)的許多作品中幾乎沒有人物,完全以神祕莫測的大自然風景為主,等於宣告了風景畫的誕生。

《瑞根斯堡附近的多瑙河風景》,阿爾多弗(Albrecht Altdorfer,1480-1538年),1520年作。(維基百科)《瑞根斯堡附近的多瑙河風景》,阿爾多弗(Albrecht Altdorfer,1480-1538年),1520年作。(維基百科)

十六世紀時的荷蘭地區,不願再承受西班牙統治者的恣意肆虐,興起了類似獨立運動的八十年戰爭。文藝復興後期的北方繪畫,也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出現不少表現出紛擾不安或控訴現世的批判性繪畫,但仍多以詼諧諷刺的筆調做隱喻式的描述;在尼德蘭地區甚至形成了寓意畫和風俗畫,如老布魯格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1525~1569年)的作品。也因為著眼於對現世生活細節點滴的描繪,後來逐漸的派生出專門描繪靜物與花卉的畫種;如老布魯格爾的次子楊.布魯格爾(Jan Bruegel,1568~ 1625年),就是以風景、花卉見長。

《農民的婚禮》,1568年,老彼得.布魯格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1525年-1569)。(Yelkrokoyade/Wikimedia Commons)《農民的婚禮》,1568年,老彼得.布魯格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1525年-1569)。(Yelkrokoyade/Wikimedia Commons)

十五、十六世紀的歐洲處於劇烈變革的時代。航海事業的發達,刺激了沿海貿易的活躍,豐富了社會物資,資產階級也隨之興起。而隨著神聖羅馬帝國逐漸崩解,取代的各地的諸侯公國與貴族,成為實力堅強的藝術雇主。加上宗教改革中新教崇尚簡樸,不支持教堂的藝術裝飾,宗教藝術在新教國家便逐漸讓位給更接近世俗生活的風景、靜物和肖像畫了,而後者就在貴族和中產階層需求下得以蓬勃發展,這是與義大利反宗教改革運動影響下堅持宗教題材的繪畫風貌明顯區別之處。

──轉載自藝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