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家庭教育

回憶二戰尾聲的學生生活(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敗色更濃。日本軍方呼籲疏散民眾去鄉下,逃避美軍轟炸的時候,我才上國小六年級,次年考上初商,還有書讀。(123RF)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敗色更濃。日本軍方呼籲疏散民眾去鄉下,逃避美軍轟炸的時候,我才上國小六年級,次年考上初商,還有書讀。(123RF)

文/陳淵燦
1943年(昭和18年)以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敗色更濃。日本軍方呼籲疏散民眾去鄉下,逃避美軍轟炸的時候,我才上國小六年級,次年考上初商,還有書讀。等到上初中二年級,情況改變了⋯⋯

當時學校動員在校學生,由老師帶隊,連課都不上,天天拎著水壺和便當,上嘉義機場除草、挖土構築高砲陣地、開闢古墳地和高爾夫球場,種植蓖麻和番薯(蓖麻籽交由化學工場,即目前的中油嘉義溶劑廠)製成蓖麻油(有一說製成蓖麻毒蛋白,可以當化學武器),兩者均供軍用。

因此當年我們這些不大不小的小伙子,皮膚都晒成赤銅色,也練就一副不錯的體力;特別對於使用鐮刀割草、飛舞鋤頭挖土、挖防空洞的土方,無不得心應手,樣樣都難不倒我們。

遺憾的只是兩件事情:

(一)當年的這些「小勞工們」,都不能上課,而大我們一年級的學長更是要受體格檢查,為了準備服兵役而受軍訓;五年級才能畢業的學生,在四年級就提前畢業,當「學徒兵」(日語,由學生徵召入伍的兵役)。

(二)實施經濟統制,農夫收成的食米蔬果,一律繳交政府,主副食都得按戶口名簿的一家大小口數,排隊限額購買。對於正當「轉大人」的這些大孩子們自然無法果腹餵飽,哪能足夠?當然是處於一直能吃而沒得吃,而是「枵饑失頓」(枵,音英嬌切,餓肚子)的狀態。至於便當裝的,自然是番薯籤摻著微不足道的白米飯罷了。

遺憾的只是兩件事情。(123RF)遺憾的只是兩件事情。(123RF)

因此當我們看到機場的日本兵,於中午時分送來請老師吃的飯盒,全是滿滿的白米飯,又是豐盛的魚與肉的菜色時,大夥兒只看得目瞪口呆,硬是不斷的嚥口水,羨慕異常!

談到疏散到鄉下(當年稱為「疏開」),我們家是搬到民雄鄉的大崎腳,必須僱用牛車,把重點家具和家當上載,通過牛稠溪(嘉義與民雄自然界址)再行。當年還沒有如今通達的大馬路台林路和台林橋,到此要過溪自然是隨牛車下到溪底,撩過溪水,再上坡就道。下坡倒沒問題,到了上坡,這頭水牛就拉不上去了。

當天大概是禮拜天,押車的除了先慈和我,還有因服兵役體檢不夠格而被打入國民兵,就在吳鳳廟受短期軍訓的大哥。他看到下坡前有一團因打野外而休息中的阿兵哥(學徒兵),有他的同學在內,趕緊跑回去討救兵,終於來了七、八個人,一起幫忙把牛車推上路,解救難關。

只是這時先慈的一隻腳盤(腳背)有破了皮的小傷口,也未加注意防護,總算順利地達到大崎腳疏散地。那是由先慈的堂(名黨)叔父蓋好當疏散用的,只有「厝身」一連三間(三合院少了兩傍的廂房)。我們居於中間房,而隔壁的兩間,一由先慈已嫁的堂妹,一由黨叔(我稱呼黨叔公)老夫妻住用。

過不了幾天,先慈的腳盤破了皮的傷口,開始紅腫,懷疑是撩了溪水,染上了病菌。為了就醫,只得回到市區,借住在埤子頭,我堂兄租居的房子。也許那是毒性頑強的病菌,當年也沒有抗生素之類藥品可用,西醫也看不好,傷口一直糜爛深陷,既紅腫又擴大,最終痛得不能下地,只能躺在床上呻吟,病情越來越嚴重。

此時先嚴還在郵局上班,在窗口受理郵件頗久,待人還算親切,認識了一位在營林所(目前為嘉義林管處)上班的郭朝金老先生(僅知其住台斗坑向東的台式頗具規模的三合院,因較先嚴年長,我稱呼他老人家為「朝金伯」),常因公來郵局寄各種郵件,與先嚴相識而頗談得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