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評論 觀點

六四成馬英九與蔡衍明危機處理課題

香港支聯會5月27日日舉行「愛國民主大遊行」,以「毋忘六四傳真相,民主潮流不可擋」為主題,悼念六四事件23周年,下午3時由維園出發,遊行至新政府總部。(記者宋祥龍/攝影)
香港支聯會5月27日日舉行「愛國民主大遊行」,以「毋忘六四傳真相,民主潮流不可擋」為主題,悼念六四事件23周年,下午3時由維園出發,遊行至新政府總部。(記者宋祥龍/攝影)

⊙吳燕玲
今年是六四天安門事件第23周年,馬英九在今年六四以書面聲明呼籲大陸處理六四事件遺留的傷痛,並以此作為政治改革的第一步;由於內容中未提「平反」,立刻遭到在野黨強烈質疑,馬英九對於六四事件的態度軟化。

馬公開補述「平反」

看到在野黨炮火猛烈,馬英九隔天即利用一個接見美國智庫訪問團的機會,特別提及「平反」兩個字,馬英九強調,他已經連續23年,每年六四都會參加活動或發表聲明,奉勸大陸要面對、平反六四;馬英九這番談話,顯然是有意利用公開場合「補述」他書面聲明中所遺漏的「平反」兩個字。

馬英九雖然補述了要求「平反」六四,但是從歷年來,他針對六四的談話或聲明,仍可看出,馬英九面對六四事件態度上的變化。

六四事件剛發生時,馬英九時任研考會主委,當時他不但嚴厲譴責中共暴行,還以行動捐款;當他擔任台北市長,開始有意角逐總統大位時,面對六四事件,在2004年,他說:「歷史可以原諒,但不能遺忘。」2007年,他第一次準備參選總統時,更說:「中國政權以武力血腥鎮壓了學生的民主。」而其中,最經典、也被認為與他在兩岸關係態度相關的,則是2006年的談話,當時他說:「六四不平反,統一不可談」。

馬用字遣詞循循善誘

擔任總統之後,馬英九歷次的談話,包括:「期待大陸當局誠懇面對六四,採取必要行動,撫平受難者及家屬的傷痛與不公」、「在全新歷史條件下,希望大陸展現全新思維,化解重大人權問題,更寬宏對待異議人士」,態度上明顯地是從強硬轉變成「循循善誘」。

在「說服」大陸當局的理由上,馬英九似乎是針對大陸過去常表達,反對西方觀點的人權標準加諸於中國的說詞,而採用「子產不毀鄉校」等出自中國古籍之語,向大陸喊話說:「這些觀念,都是先賢留下的文化遺產」,意欲以此說服中共。

相較於馬英九今年以「先賢文化遺產」來說服中共接受人權、民主、自由的觀念,過去陳水扁在擔任總統時,發表關於六四的談話,要求中共接受民主、自由與人權的觀念時,就直接許多。例如陳水扁在2005年,透過「阿扁總統電子報」發表「高壓統治只能短暫禁錮人民身體,卻無法影響心靈,唯有自由民主才是正確道路」,在2007年,六四事件18周年時,陳水扁說:「這18年來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唯一不變的就是一黨專政的極權獨裁,以及對自由民主無情的打壓。」

兩者相較,即可看出馬英九在顧及兩岸關係發展之下,仍必需對六四事件表態,是多麼地綁手綁腳。

中時短評再替蔡衍明澄清

台灣社會面對六四事件的反應,另一個有趣的面向,是今年1月中國時報的老闆,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在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表示,「關於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屠殺報導不是真的。」進而引發政治風暴。蔡衍明事後雖澄清說,他的意思是「應該沒死那麼多人。」仍然引發台灣學界掀起「拒絕中時」運動。

風波過後,今年的六四,中國時報出現了一則短評:「六四死多少人?」,內容除了再次替蔡衍明辯護說:「他沒說過沒有大屠殺,只不過說個應該沒死那麼多人,也就因此成為政治不正確」,雖然文章中提及,「不管死多少人,都是悲劇、都是罪行」,但最重要的,該篇文章似乎是以鄧小平已過世為由,向中共呼籲:「何妨公布所有六四的檔案,讓外界了解真相,否則道聽塗說就會成為歷史。」

六四事件,理論上應該是中共當局所要面對的壓力與責難事件,但沒有想到,在台灣,一下子有馬英九利用公開場合,補述「平反」兩個字,一下子又有中國時報的「六四死多少人?」,替蔡衍明辯護澄清的短評;六四事件,今年反倒成為馬、蔡兩人所要面對的危機處理事件。──轉載自「BBC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