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教育科普

火星表面滑坡成因揭祕

火星表面的隕石坑邊緣山體滑坡。(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火星表面的隕石坑邊緣山體滑坡。(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編譯/笛睿
透過火星軌道探測器的高解析度相機可發現,火星表面經常會出現一些長達幾百公尺的深色紋路,且這類紋路總是位於向陽的斜坡上,它們在持續一段時間後會消失,之後又再次出現,因此科學家將其稱為「季節性斜坡條紋」(Recurring Slope Lineae)。

這種規律性的現象是火星上幾個神祕的特徵之一。之前科學家以為這類紋路是地表流動水,或者是流沙形成的山體滑坡。

近期,非營利性組織「地球外智能生物尋求計畫研究所」(SETI Institute)提出了新的理論,SETI認為這是接近地表的淺土層內冰渣融化,改變了地表泥土的成分,使得泥土更容易受到沙塵暴和風的侵襲而出現顏色變化,呈現條紋狀地貌。

研究人員認為,火星地表下較淺的位置存在一個薄層,裡面的冰渣與氯化鹽和硫化物互相作用後融化而鬆動,形成流動的泥漿。研究人員猜測,火星地表看到的各種陷坑、地勢下沉、滑動的泥土和一些突起的地形,都是地下這層稀泥導致的結果。

為了驗證這項新理論,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內模擬出火星土壤的混合物樣品,並觀察它們在冰凍和解凍狀態下的情況。結果顯示樣品在攝氏零下50度的時候形成冰凍的泥漿,在零下40度至零下20度之間逐漸融化。

以前的研究只知道這種紋路與氯化鹽的土壤相關,或經常出現在硫酸鹽含量較高的突起的地勢上。而這份研究便在此基礎上,結合近地表層冷凍鹽化合物活動的觀測數據,進行模擬分析後,進一步得到這個新理論。

SETI的畢曉普(Janice Bishop)說:「我對這種新理論的前景感到很興奮,火星近地表存在一層冰渣和氯化鹽混合的薄土層,是火星上小範圍液態水的來源。這對火星淺土層內化學活動過程的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看法。」

這份研究2月3日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