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擔心接觸感染者 必做這些事

臺灣疫情急速升溫,如果擔心接觸過確診者,要勤洗手、戴口罩,並避免群聚。(Shutterstock)
臺灣疫情急速升溫,如果擔心接觸過確診者,要勤洗手、戴口罩,並避免群聚。(Shutterstock)

文/蘇冠米
臺灣疫情急速升溫,很多人擔心自己曾與感染者接觸過,尤其是住在疫情高風險區者更人人自危。你該怎麼做?

如果你在確診者發病的前3天,曾與他有過密切接觸,臺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建議,要在家一人一室隔離。並且,盡量不要與家人共用衛浴或用餐,也別離開房間;避免和長者、幼兒或免疫力低下的家人接觸。若非密切接觸者,僅需進行自我健康監測14天。有疑似症狀再佩戴口罩、就醫。

那麼,不在接觸者匡列範圍,但住在高風險區、擔心已經接觸過病毒的人該怎麼辦呢?前臺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尚文診所醫師鄭元瑜表示,如果懷疑自己有接觸史,最好以家庭為單位,盡量避免外出,但不必一人一室。

因為當發現與確診者足跡有重疊,通常已是幾天後的事,都與家人有過接觸了。在不確定有接觸史的情況下進行一人一室隔離,不僅執行有難度,時間久了也容易疲乏,產生更大的防疫破口。

為什麼與確診者「發病前3天」有密切接觸要自我隔離?

疫情指揮中心要求,人們若與確診個案於症狀發生前3天至隔離前有密切接觸(共同用餐、同住或面對面15分鐘以上的接觸),應該先留在家中自我隔離。

為什麼是前3天呢?鄭元瑜解釋,當人在第0天感染病毒,在第1天、2天、3天,病毒量會慢慢增加,且開始產生傳染力。假設第3天出現傳染力,第5天傳染力就會很強,但患者可能第7天才查覺有症狀去篩檢。

疫調較難判定第0天是哪一天,因此,從有症狀時再回推前3天,就能把大部分的潛在感染者找出來。如果無限往回推,會波及很多實際上不需要檢查的人。

另外,可能有接觸史的人,若出現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以及皮膚或嘴脣或指甲床發青,務必立即就醫。鄭元瑜指出,當血氧濃度下降,皮膚或嘴脣或指甲床發青,之後會明顯感到難受、呼吸喘。

口罩量充足 一天換2次

在疫情高風險區,可以增加口罩更換頻率,來加強自保。鄭元瑜表示,假如家中口罩存量夠,最好佩戴半天就更換。若擔心口罩不足,也別太擔心,因佩戴一天仍具有基本的防護能力,可阻擋掉很多感染。

避免把病毒帶回家

1. 在玄關做完清潔動作:
家中玄關應當作「緩衝區」,回家後,先在此處做完自我清潔,再進入家裡其他地方。鄭元瑜在離開診所時會先洗手,回家後把公事包及鞋子都放在玄關,脫下口罩後再洗手一次,接著反脫衣服丟進洗衣機後再洗澡。反脫衣服則是為了包住衣服較髒的外層,避免病毒沾染其他物品。

外出穿、帶的鞋子和包都是潛在感染源,應放在較少碰到的玄關,若要帶進家裡其他地方,最好用袋子裝起來。同時,每天用酒精噴在衛生紙上擦拭手機。

如果擔心曾接觸過確診者,自主健康管理要勤洗手、戴口罩,並避免群聚。(ShutterStock)如果擔心曾接觸過確診者,自主健康管理要勤洗手、戴口罩,並避免群聚。(Shutterstock)

2. 避免帶手錶、戒指及任何腕部裝飾品:
這些飾品會影響洗手動作的落實,而且飾品不易清潔,容易藏匿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