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防疫新生活 首先要學習「斷、捨、離」

趁小週末幫自己充電,看看書,聽聽音樂。(Shutterstock)
趁小週末幫自己充電,看看書,聽聽音樂。(Shutterstock)

文/芬兒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中唐詩人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的詩句,似乎也是當今疫情仍透過不同變種病毒株,在全球肆虐的另一種註解。

面對疫情襲擊,各國政府祭出居家隔離、在家辦公、封城等等政策;專家學者與時間賽跑,致力研發救命疫苗;醫療警消等人員站在第一線上揮汗搶救生命,各行各業未來必將歷經一番大洗牌。當世界不約而同對舊有的生活模式按下「暫停」鍵,開啟防疫新生活時,個人又如何跟上後疫情時代的腳步呢?

為了配合國家防疫政策,我和先生、孩子都在家辦公、學習。忽然間,覺得空間感更加緊密了,環顧小小的二十多坪空間,外面是炙熱的夏天,我再次想到三個字:斷、捨、離。

一家三口住的小公寓,一住就是20多年。曾有換屋的考量,但是,看到日本銀髮族的公寓只有10坪大,還有一些介紹簡約生活的youtube影片,帶給我幾番思考與自我對話的機會。

沒錯,早在幾年前我已經開始覺悟,我要學習「斷、捨、離」的生活,才不會讓無用的物件,占領有限的活動空間,才不用為天價的豪宅而孜孜矻矻。

現在生活也頗為節制,譬如個人購物前,會冷靜自問:這東西真的需要?還是只是想要?畢竟,地球資源有限,只有降低欲望,才能降低不必要的製造、消費、丟棄等製造與消費模式的惡性循環,也能減緩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以舒緩地球乘載的環境壓力,個人居家空間也會多一些留白之美。

有了適切的空間的安排,也會間接影響心理的安定,說是「心隨境轉」也沒錯。

當然,面對小坪數的空間,更多的是要「境隨心轉」的功夫,才能讓內境更為開闊。過度執著於有形的物質,就容易忽略無形的精神力量,也就很難走出疫情帶給生命恐懼的泥沼。

思考認真的「生」與「活」

或許居家隔離的同時,不妨也啟動隔離過多物質欲望的開關,取而代之的是一本好書、一首悠揚的輕音樂、安靜片刻的冥想打坐、一顆感恩大地與前線醫療人員的心,這些是健康身心的良藥⋯⋯身心提升,免疫力也跟著提升,病毒似乎就更與我們無緣。

疫情雖然奪走無數的生命,卻也帶給我們痛定思痛的契機,我們要學習謙卑、學習互助,在互信與互愛下,我們可以一起重新來過!

美國劇作家桑頓.懷爾德曾說:「真的有人懂人生嗎?懂得活在當下的每一分鐘?」(Do any human beings ever realize life while they live it ? —every, every minute ?)當人類從喧囂繁華回歸到寧靜一隅,我們不妨思考如何認真「生」與「活」,才能將焦慮降到最低,和後疫情時代新生活無縫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