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鄭州地鐵淹水 兩岸軌道預警比一比

圖為中國鄭州近期的受災情形。(JADE GAO/AFP via Getty Images)
圖為中國鄭州近期的受災情形。(JADE GAO/AFP via Getty Images)

【記者張原彰/臺北報導】鄭州暴雨對當地帶來嚴重災情,特別是大水淹入捷運站、車廂裡,使民眾得倉皇逃生、求助,據中共官方公布的資料,地鐵淹水造成14人喪生。學者提到,臺灣的北捷在納莉颱風時,曾出現16個車站滅頂,無人傷亡,而至今,臺灣中央與捷運公司對處理這類洪水有完善的預警機制。另外,有學者提到,中國的城市有先進的硬體與技術,卻因為中共的統治而失靈。

鄭州上週末的暴雨,被外界形容「千年一遇」,實際上是,在17日20時到20日20時間,當地氣象站測得累計降雨量達到617.1毫米,突破自1951年鄭州氣象站建站以來的60年歷史紀錄。

大雨對當地釀成嚴重災情,外界最為聚焦的是鄭州地鐵遭大水灌入的情景,儘管中共官方並未公布實際情況,但據多家媒體引述微博博主Pork Belly的說法,指出初估有91列地鐵泡水,保險賠償金額高達40億人民幣。另外,乘客在地鐵隧道倉皇逃生、淹水車廂內用手機求救等畫面也流出。

捷運淹水對臺灣人而言並非首次見到,2001年的納莉颱風曾讓大量雨水由南港機廠湧入南港線,當時北捷在圍堵失效後,決定停止所有列車營運,並將所有高運量列車撤到淡水線高架段。據了解,北捷當時有16個車站滅頂,但無人傷亡。

地下隧道防災 不能等淹水才做決策

「只要軌道系統碰到鄭州那樣的情況,如果停止營運的決定做得太慢,那帶來的災難就會很大。」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副教授陶治中接受《大紀元》採訪時提到,地下隧道逃生不易,須通過建立早期封閉、停止營運等SOP來因應,如果等到淹水才決定,「就來不及了」。

臺灣長年受到颱風侵襲,因此已有防範洪水灌入捷運的對策,陶治中說,臺灣的經驗是,當氣象局監測到雨量超過警戒值時,就會啟動預警系統,甚至成立聯合指揮中心發布訊息,捷運系統都會配合辦理。

陶治中說,北捷經歷納莉颱風後,已強化建置防水閘門,同時近年持續完善軌道物聯網,在軌道上裝設感測設備,可感應軌道狀況、氣候異常等,假設發現異常,可迅速通報給行控中心,洪水來臨前就可先啟動防水閘門,疏散旅客,並把在低窪地區的列車,先行移往地勢較高的車站停放。

「臺灣確實比較有警覺。」陶治中說,或許是鄭州當地較少出現暴雨,因此他們沒有這類研究,顯得救災與防護慢半拍,並失去應有的警覺。同時,鄭州的地鐵也沒有設置如北捷的軌道物聯網,使決策單位無法即時取得淹水狀況,「否則乘客不會受困在車裡,還要靠拍影像往外傳,這顯示它們內部無法監測到。」

中共體制得層層上報 難應對緊急危機

中共當局無法即使因應災害,突顯當地行政效率不佳的現況,戰略學者蘇紫雲說,全世界面對極端氣候,都已建置相應的SOP,可迅速回應中央的緊急決策。但是中共並非民主國家,即使有SOP,卻體制較為僵化,得通過層層上報做決策,這反而會錯失最佳的黃金救援時間。

他舉例,在正常的管理系統裡,第一線單位可針對緊急事件做第一時間的處理,但在中國,時常得交由最高職位、黨中央的決策者做決定,由於受黨的控制,使許多系統出現失靈。

蘇紫雲舉例,中國的城市有先進的技術與硬體,並導入西方國家的概念,如鄭州的海綿城市,就是取自於生態工法,但實際遇到危機時,卻因中共的管理狀況而無法得到解決,「鄭州只是中國的縮影,有很棒的硬體,卻有很落後的管理概念。」

可思考列車淹水的救援機制

陶治中說,從這次鄭州事件裡,出現水漸漸進入車廂的狀況,當局可進一步思考當列車淹水時的救援防護機制,包括:參與救援的方式、救援工具,以及如何對車內乘客做疏散指揮。他說,軌道的第三軌是會導電的,這牽涉到救援技術的問題,同時臺灣近年會針對地震、豪雨等狀況,向民眾的手機發送國家級細胞警訊,這或許可應用在救援上。

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說,近年許多軌道建設改走地下化,確實得思考如何因應極端氣候。他說,任何地下化的路線,在建設時都應評估極端氣候帶來的淹水風險,而在決定路線時,也得把防範淹水的概念納入設計裡,甚至把這類規劃納入可行性評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