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中醫養生

【大真博士話中藥】「赤箭」非箭 冬天頭痛頭暈常用中藥

左:川天麻,右:雲南天麻。(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
左:川天麻,右:雲南天麻。(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

文/陳大真博士
「香火多相對,葷腥久不嘗。黃耆數匙粥,赤箭一甌湯。厚俸將何用,閒居不可忘。明年官滿後,擬買雪堆莊。」—— 白居易《齋居》

詩中表現出白樂天用黃耆和赤箭一起煮粥喝湯的養生之道,而其中的「赤箭」就是所謂的天麻,由此可見在唐朝就有將天麻煮湯當食補的習慣。

川天麻:可見魚鱗紋,圓疤,點狀環其縱杓節環有紅蒂。(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川天麻:可見魚鱗紋,圓疤,點狀環其縱杓節環有紅蒂。(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

根據《臺灣中藥典》第四版記載天麻為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之乾燥塊莖。主產於中國貴州、四川宜賓、雲南昭通、湖北等地,臺灣南部也有零星的種植。

貴州天麻。(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貴州天麻。(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

貴州天麻成醬瓜樣。(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貴州天麻成醬瓜樣。(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

因為整株色紅無綠葉形似一枝赤箭插在土壤、因此又稱為「赤箭」另外因其「有風不動」,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其為腐生植物,沒有葉子,因此風吹過來時,當其他植物因葉子多而受風面積大不停搖晃,天麻反而不會搖晃,故又稱為「定風草」,再又「無風反搖」。

貴州天麻:下一燻硫。(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貴州天麻:下一燻硫。(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

通常一天當中,中午時刻是最沒有風吹動的時間,然因為陽光強烈,植物蒸散作用強烈,莖桿因此有所搖晃,而其他植物少見這種狀況,因此又稱為「獨搖」,「鬼獨搖」然之後因為世人以訛傳訛,遂稱「鬼督郵」。

野生三等天麻片。(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野生三等天麻片。(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

另外,因色白又稱為「白龍皮」、另外古人認為「天麻,天生之麻,神仙播種,凡人採挖」可見其珍貴,其為多年生食菌草本,無根,依靠其溶菌酵素溶解吸收蜜環菌而生長。

一等川天麻。(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一等川天麻。(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

二等川天麻。(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二等川天麻。(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

其依據採收的時間不同分為春麻和冬麻兩種,其中立夏以前天麻剛出土抽苔時採挖稱為「春麻」,通常皮皺色白,肉堅硬有光澤,頂端亦帶嫩紅芽,質較冬麻略鬆而次之;在冬至後於天麻紅色芽苞未出土時採挖稱為「冬麻」,其皮光色油白,肉堅硬有光澤,塊莖充實質佳,但因地上莖已枯萎,較難發現;另外質輕泡中空者,稱「母豬泡」或「母豬殼」,其品質最差。

坊間混淆品鑑別方式

《神農本草經》記載:「天麻其味辛,溫。主殺鬼精物,蠱毒,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並列為上品,其所含的天麻素更有增加記憶力和抗衰老的功效,因功效卓越又不易採收,因此坊間也會有一些混淆品,主要鑑別方式為天麻藥材表面殘留的潛伏芽及縱橫皺紋,狀似蟾蜍外皮稱為「蟾蜍皮」,塊莖頂端殘留紅棕或深棕色鸚哥嘴狀的芽苞稱為「鸚哥嘴」或「紅小辮」。

一等川天麻片。(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一等川天麻片。(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

川天麻片。(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川天麻片。(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

藥材表面特有的略突起的芽,呈斷續排列的小點,排列成橫環紋稱為「金腰帶」、「點輪環」或是「芝麻點」;另外天麻底部圓臍狀的凹疤痕,稱為「肚臍眼」或是「圓盤底」;另外藥材切面成黃白色或是淡黃棕色,有「起鏡面」或「寶光面」,且角質樣,嚼之發黏者為佳。

貴州天麻片有寶光。(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貴州天麻片有寶光。(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

家種貴州天麻片。(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家種貴州天麻片。(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

如果外觀還是無法判斷,可以用水蒸,其隔水蒸後,聞之有馬尿氣味或者雞屎味者為真品,而混淆品「土天麻」蒸後無此臭味,因天麻為高貴藥材,坊間混淆品為紫茉莉的根,或是馬鈴薯的塊莖,芭蕉芋的塊莖、括樓根等,因此購買時要找有信譽的商家選購,以免上當。

另外,臺灣政府當局對於天麻有規定其重金屬砷、鎘、汞、鉛的限量標準和二氧化硫的殘留標準,因此民眾可以安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