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中國有三缺 專家:臺商或再出走

在四川成都,沿路而立的電網。(Liu Jin/AFP via Getty Images)
在四川成都,沿路而立的電網。(Liu Jin/AFP via Getty Images)

【記者張原彰/臺北報導】四川限電,影響全球汽車電池、臺廠筆電供應鏈,隨後江蘇、浙江等城市相繼宣布限電。學者提到,臺灣常討論的五缺,中國除了不缺水、缺地外,另外電、工人、人才等三項都缺,且難以在短時間內改善,特別是電力供給的穩定與否,是製造業相當重視的生產要素,若無法改善,可能逼著原本不願撤出的臺廠出走。

中國正遭遇極端氣候,面臨60多年來最嚴重熱浪,數十個城市氣溫超過攝氏40度,用電負荷激增、供電吃緊,四川當局15日宣布,至20日止工業用電戶全面暫停生產。17日再傳限電恐擴及民生用電,據中國媒體報導,四川供電商達州電力集團已預告,若無法緩解用電壓力,將對用戶實行有序限電,類似臺灣分區限電。

四川缺電 或影響筆電、汽車供應鏈

四川是中國半導體和太陽能電池板的主要製造地,也是鋰礦中心,限電影響到蘋果供應商富士康、英特爾在中國的工廠,以及汽車廠豐田的合資公司等,衝擊相關產業後續供貨。

豐田汽車發言人證實,四川成都一家工廠停產,時間持續到8月20日,這家工廠的年產量約為3萬輛。全球最大汽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其四川宜賓廠也因限電停產,後續對汽車業的衝擊值得關注。

臺廠部分,除鴻海富士康外,廣達、仁寶、和碩、緯創與英業達等臺廠在當地都有生產基地,綜合媒體報導,廣達有80%的筆電在四川重慶廠生產,仁寶有50%的筆電組裝業務由四川重慶廠與成都廠負責,緯創的四川重慶廠與成都廠為重要組裝據點,英業達有90%產能來自四川廠區。

無獨有偶,除四川外,中國江蘇、浙江及安徽等地也相繼採取限電措施,廣達、仁寶、緯創等臺廠在江蘇有生產據點,恐面臨四川、江蘇廠雙雙停工的衝擊,影響筆電供應鏈。

臺灣工商界 對兩岸缺電持雙重標準

面對中共祭出限電措施,臺灣工商界部分人士提到,臺商配合中共政府供電措施,「是有受影響,但這6天總會過的」,希望盡速恢復平穩、正常供電。

臺灣為解決供電成本攀升,在7月1日調整用電大戶電價,而工商界人士曾表態,只漲用電大戶,等於是懲罰用電企業,屆時製造業會出走。相關人士針對兩岸電力政策的態度,遭質疑是雙重標準。

對此,立委王定宇看不下去,他在臉書上發文提到,「臺灣沒斷電、沒限電,有些人整天嫌棄還唱衰,嗆要出走臺灣!」他說,「中國不定期限電、斷電,一停就停一陣子,同群人就不吭聲,甚至吹捧中國好棒棒!」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提到,工商界態度雙重標準已是長年問題,對產業界而言看的是利益與成本,而不是專注於體制與普世價值。

邱俊榮舉例,中國昆山在2018年曾以防汙環保為由,祭出限產、限排禁令,臺廠一夕之間得關廠,但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臺灣,行政院可能會被抗議群眾包圍。對企業界而言,如果發現抗議陳情沒用,他們就不會花力氣,這都是將本求利大原則下所體現出來的行為。

中國生產要素競爭力大不如前

不過,近年中國的生產要素競爭力確實大不如前,以臺灣近年聚焦的缺水、缺電、缺地、缺工與缺人才等五缺議題,中國未必有優勢,邱俊榮說,臺灣製造業正由硬體轉向軟體,並發展高階服務業,逐漸淡化五缺影響,但中國還做不到,其經濟驅動力無法讓製造業轉型,生產要素的缺陷漸漸浮現,包括:成本提高、需求迫切、汙染限制,以及能源供應出狀況,短期內難以改善。

邱俊榮說,以五缺而言,中國除了較不缺水與缺地,其他三項生產要素都有狀況,以缺電而言,雖然高溫容易讓供電吃緊,但這次限電一停工就是6天,顯然電力供需出狀況;過去的能耗雙控,也突顯中國在燃煤問題面臨兩難。

邱俊榮說,缺工與缺人才更是結構性問題,市場經濟解決缺工問題的方法,是透過改善薪資增加就業,但在中共的威權體制下,市場難以發揮力量,才出現許多躺平族。特別是半導體人才更因為高階製造業與教育跟不上,而出現臺灣台積電人才被對岸搶著要的現象。

邱俊榮說,過去臺商較僵固於留在中國,是因為中國的基礎建設比印度等國家好,包括:電力穩定、工人穩定等,使許多臺商不願意離開中國,但這些要素正在改變,如果這些利基逐漸消失,可能會再出現臺商、製造業移轉浪潮。

中國電力界:停電因乾旱少雨

對於四川的缺電,四川一家公司的電力調度員林女士16日對《大紀元時報》表示,今年停電不是因為高溫,而是乾旱少雨導致河流偏枯,導致四川電力緊張的主因。

她說,今年整個四川幾大流域,平均較往年偏枯五成,各大流域中上游降雨嚴重不足,直接影響發電能力。

四川宜賓的電力工人曹先生16日也對《大紀元時報》表示,這次停電跟線路設備老化也有很大關係,「現在停電原因,就是降水少、氣溫高和線路設備承受不起高負荷,就這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