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健康生活

分泌物鑑疾病

文/黃建霈(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正常之陰道分泌物為透明或淡白色且呈流體狀且稍具酸味,異常之變化為黃綠色且呈膿樣或為厚實白色乳酪般塊狀,並伴有臭味、搔癢、刺痛、灼熱感等症狀。現舉例如下:

陰道菌叢變化症(Bacterial Vaginosis):陰道內乳酸菌過少,導致厭氧菌增生。特徵為在外陰或陰道表皮上附著一層均勻成牛奶狀白色分泌物,可有如魚腥臭味,但很少紅、腫、痛等感染症狀。顯微鏡下的表皮細胞可見許多小黑點(細菌)。治療時須使用抗厭氧菌藥物約一星期左右,治癒率約七、八成,仍有症狀者須再繼續治療。

陰道滴蟲症 (Trichomoniasis):陰道滴蟲感染,陰道分泌大量的膿綠且呈泡沫狀分泌物,合併嚴重外陰搔癢及紅、腫、痛等感染症狀,部分有子宮頸炎症變化。顯微鏡下可見游動之陰道滴蟲。治療須使用口服抗滴蟲藥物,可單次大量或少量多次使用一星期,治癒率超過九成。

外陰及陰道之黴菌感染,包括念珠菌感染(Vulvovaginal Candidiasis):感染黴菌,最常見菌種為念珠菌,但也有其他頑強難治的菌種。特徵為外陰或陰道表皮上附著一堆厚實、乳酪狀、白色分泌物,常伴有搔癢、刺痛、灼熱感等症狀。顯微鏡下可見許多黴菌的菌絲或孢子;好發於免疫力較差者如懷孕、糖尿病患或正在使用抗生素者。治療時須使用抗黴菌藥物,大多局部藥物治療一天~二星期即可,治癒率超過八成。

細菌性陰道炎(Bacterial vaginitis):細菌感染,常見菌種為鏈球菌或葡萄球菌等。特徵為膿綠之分泌物,常合併嚴重之外陰及陰道的刺激感及紅、腫、痛等感染症狀。顯微鏡下可見白血球及細菌增加,好發於剛手術後或更年期後之婦女。治療時須使用抗生素及消炎止痛藥,大多容易治療。這種陰道炎較少復發。

萎縮性陰道炎(Atrophic vaginitis):更年期後雌荷爾蒙缺乏,特徵為外陰或陰道表皮萎縮、變薄、顏色由粉紅色變為慘白,治療時可使用荷爾蒙素藥膏,大多1~2星期可改善,但停藥後大多又會復發。

扁平性上皮增生(Lichen planus):原因不明,為上皮增生後脫落造成的皮膚病,常造成搔癢及疼痛感,好發於30~60歲之年齡層,可做皮膚切片之病理檢查確定診斷,治療時可使用類固醇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