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休閒旅遊

高棉藝術開端 羅洛士遺址群

巴孔寺是吳哥遺址中,第一座多層式的神殿山,也是第一座用砂岩石塊代替紅磚的寺廟。(維基百科)
巴孔寺是吳哥遺址中,第一座多層式的神殿山,也是第一座用砂岩石塊代替紅磚的寺廟。(維基百科)

文、圖/意文
西元802年,耶輸跋摩二世(Yasovarman II)結束了柬埔寨分裂的局面,在靠近羅洛士地區(Roluos)登基為王。為試圖將王權神格化以維持柬埔寨的統一,他建廟舉行祭典,是為現今的羅洛士遺址群(Roluos Group)。遺址群包含巴孔寺(Bakong)、羅蕾寺 (Lolei)、普利哥寺(Preah Ko,又稱「神牛寺」) ,此地區為吳哥窟遺址的前身,更是柬埔寨最古老的歷史建築,被稱為「高棉藝術的開端」。

位於暹粒市東南方15公里的羅洛士遺址群,為早期高棉文明的外貌,現由法國主導,設法保持遺址原貌,費心研究建築細節,每塊磚的黏合不用現代水泥,而以棕糖、石灰、糯米漿混合而成,部分神廟的石塊被一一編號拆下,在電腦輔助下重建。

多層式神殿 巴孔寺

巴孔寺磚塔。(維基百科)
巴孔寺磚塔。(維基百科)

建於西元881年的巴孔寺,是吳哥遺址中第一座多層式的神殿山,也是第一座用砂岩石塊代替紅磚的寺廟,頂端舍利塔仍然保留傳統磚造的形式,因此意義非凡。

作為第一座以須彌山為宇宙中心概念的建築寺廟,巴孔寺的主建築是一座5層的方形錐狀塔,中央底層為67 x 65公尺的5階漸次升高的平台。通往寶塔的階梯陡峭,最頂層中心矗立一座寶塔。塔的最上層是Maharajas──國王的居所。階梯越往上階幅越小,階梯旁都有石獅做守衛,保存得相當好,還有描述阿修羅戰敗故事的浮雕。

頂層15公尺高的頂塔,屬於吳哥時期12世紀時的建築風格,與原始建築羅洛士時期的年代相隔了300年,學者推測很可能是由耶輸跋摩二世後來加上去的。頂塔上有典型吳哥形式建物的三角門楣,四方位門楣上的雕刻,皆是印度神話中的故事。

精緻雕刻 羅蕾寺

羅蕾寺建於西元893年,由4座煉瓦所建的祠堂組成。此座神殿原是位於吳哥東南15公里處的因陀羅塔塔迦湖(Indratataka)蓄水池的中央,可說是一座島廟,不過現在的人工湖早已經乾涸。

羅蕾寺現僅殘存4座快要傾倒的紅磚建築(原來可能有60座),雕刻在羅洛士遺址中算是最好的。塔廟門楣上的雕刻都是在磚上敷泥雕刻而成。4座塔廟相連的還有4個方向由砂岩製造的排水道。門楣、石柱、假門、門神浮雕皆為砂岩材質,假門以整塊石頭雕成。快要頹圮的塔廟門楣角落神龕裡供有門神,東側兩塔為男性門神,西側兩塔為女性門神。東北神龕塔的東側門楣上為天神Indra。

羅蕾寺現僅殘存4座紅磚建築。
羅蕾寺現僅殘存4座紅磚建築。(攝影/意文)

羅蕾寺門楣上的敷泥雕刻。
羅蕾寺門楣上的敷泥雕刻。(攝影/意文)

耶輸跋摩後來把王都由這裡遷到西北的吳哥地區,在巴肯山 (Phnom Bakheng)附近建造了更完整的新都及新廟。羅洛士地區自此從國都的角色退下,也注定了逐漸沒落的命運。

莊嚴聖牛 普利哥寺

建於西元880年的普利哥寺,是羅洛士遺址中年代最早的寺廟,此後開啟吳哥王朝長達3、4百年的盛世歷史。普利哥寺正殿台基上有2列磚塔,前排3座較大,是為父系建立的皇室宗廟,而排列在後方的3座磚塔,尺度較小,分別祀奉上述3位國王的皇后,是母系宗廟。

從一片荒煙漫草的庭院走進形式莊嚴的普利哥寺廟塔門,有引道直通正殿。正殿3座磚塔前各有一個入口,入口5層台階兩旁各有一尊守護石獅,昂首蹲坐遠眺,雕法簡潔,渾厚有力,朝氣蓬勃。梯階前各有巨石雕的黃牛像,牛頭面向寺塔。普利哥即「聖牛」之意 。 

普利哥寺是羅洛士遺址中年代最早的寺廟。
普利哥寺是羅洛士遺址中年代最早的寺廟。(攝影/意文)
普利哥寺巨石雕的黃牛像,普利哥即「聖牛」之意。
普利哥寺巨石雕的黃牛像,普利哥即「聖牛」之意。 (攝影/意文)

吳哥王朝的傳統,只有祀奉神明的廟宇用磚石材料,一般人民的住宅都以木材構造,因此歷經上千年,留下的都是寺廟建築。普利哥寺是早期紅磚風格的代表,建築實體用磚砌,但門柱、門框、門楣、神像及階梯都已改為石雕。6座磚塔外層糊上質地細軟的灰泥,可以雕刻精細的紋飾,這種雕法就是吳哥王朝以後精細繁複石雕藝術的前身。

羅洛士遺址遊客較少,一方面距離吳哥城較遠,另一方面也因建築形式還未發展到吳哥城內寺廟宮殿那麼富麗完美。

但是,歲月的滄桑與剝蝕,更讓我們了解到吳哥文明演變的歷程。從磚造到石結構,從灰泥壁雕到砂岩石雕,從羅洛士6座寺塔不規則的草創排列形式,到吳哥神殿建築形式精準比例完美的完成,吳哥文化的遞變過程,必須到了羅洛士遺址才能充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