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兩岸 港澳

台灣在自由貿易談判的關鍵盲點(上)

⊙蔡松柏
自WTO杜哈回合多邊談判陷入瓶頸以來,世界開始掀起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風潮,加上歐盟貿易整合上的成功,使東亞也產生區域整合的期待。 

目前東亞主要有兩種區域整合途徑,其一為中國支持的東協途徑,包括東協加一、加三、加六等。其二為美國主導的亞太區域整合途徑,包括太平洋兩岸的FTA簽署,以及最近談判中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 

然而,台灣受限於中國因素以及產業轉型不足,相較於其他東亞國家,目前進展相當遲緩。以下將從談判策略,剖析台灣目前在貿易談判上的關鍵盲點,以及可能解決之道。 

台灣堆積木式談判易停滯不前

當前台灣的談判策略是採取堆積木式,由下而上(bottom-up)的談判模式,先就較無困難的或較具共識的部門別進行談判,試圖由淺入深,完成自由貿易協定。 

但此種模式最大的盲點在於,一旦談判進入「深水區」,便很容易停滯不前。因為可能受自由化衝擊的產業,並沒有轉型或開放的準備,往往在談判過程中對政府施加壓力,使雙邊談判遭遇國內阻力。例如台灣與中國的ECFA,在農業議題上陷入僵持;台灣與新加坡的服務貿易談判,受台灣本土的金融業者施壓。 

另一方面,對手國不一定想要完成貿易談判,也許在堆積木的過程中,對手國拿到想要開放的產業部門,便無心繼續談判,以至於台灣有可能談判先讓步,但卻無後續進展。 

如台、美之間的貿易談判,即便開放美國牛進口,也只能開啟TIFA會議,卻始終沒有完整的談判議程。台、日之間的貿易談判也有類似情形,即便簽署投資保障協定,礙於中國因素與日本國內壓力,最終無法進展為FTA。 

美、韓談判模式令FTA有重大斬獲

目前在FTA取得重大斬獲的國家,如韓國、美國等,是採取由上而下(top-down)的談判模式。其主要有3個階段,首先進行雙方政府授權的智庫研討會,完成可行性研究。其次,藉由智庫交流、貿易官員協商、元首會談等,完成談判草案。最後,雙方對內公布協定框架與議程,待國內民意與立法機關同意後,實施協定內容,敏感產業亦於雙方核定時間內完成開放。(待續)──轉自「想想論壇」(小標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