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健康生活

抓住冬天的尾巴 進補前先診斷體質

 (Fotolia)
(Fotolia)

文/李郁玫
冬天冷颼颼,許多民眾喜歡在冬季準備大補以抗寒。舉凡十全大補湯、薑母鴨、藥膳羊肉爐、補藥酒、麻油雞、藥燉排骨等都大受歡迎。但這些琳瑯滿目的中藥補湯,卻不是人人都能吃下肚。醫師提醒,民眾進補一定要小心,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中藥材,以免補過了頭,引發身體的不適。

進補過了頭 惹火上身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戴有志表示,現代人多有進補防病的概念,但脾胃過虛則會虛不受補,適得其反,因常見的食補配方多為滋膩礙胃,若脾虛者吃下恐導致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症狀。在門診常見民眾吃了過多藥膳,引發痔瘡、流鼻血、頭痛等上火反應,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痛風宿疾等患者,身體不適的反應更為劇烈。

進補學問大 體質有區分

冬季在中醫學理上,確實是「養臟」的好時機,如《內經》所載:「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日保健更為來年春日之元氣儲備所需,但是每個人體質不同,該如何進補就是門大學問。戴有志說,不少民眾不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以為冬天就要多補一點,這樣反而容易越補越燥熱。建議民眾進補前要先調好脾胃,若平時有胃口不佳、易腹脹、軟便之症狀者,更應注重脾胃之調養。

溫補?涼補? 中醫師診斷後再補

許多婦女、老人與小孩在冬天比較容易畏寒,所以喜歡在此時進補,但是體質偏寒的人與偏熱的人調補方式大不相同。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陳建霖表示,體質偏寒者需溫補,體質燥熱者需涼補或平補。但人體體質構造精緻又複雜,還有許多灰色地帶難以辨識,如氣虛、陰虛、陽虛、溼熱、血瘀體質等,很難以個人經驗判斷體質屬性,加上不少民眾體質是寒熱錯雜,一不小心補錯了,對身體健康傷害反而更大。因此冬天進補養生的正確觀念,要先由中醫師診斷後,再依照個人體質調配適合的中藥材進補,以避免引發身體出現不適的反應。

進補得宜 達到氣血雙補

掌握冬藏時機正確進補,達到溫經通陽、氣血雙補之功效。戴有志提出,體質偏寒的人多屬於氣虛或陽虛,進補可用較溫補的方式,例如:用黨參補中益氣、生津養血,用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經過正確的調理後,能改善身倦無力、手腳冰冷與免疫力不足等問題。而對於經期不規律、經量過少、大便不順、心悸、失眠等血虛的婦女族群來說,可在藥膳中加入當歸來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陰虛燥熱 恢復陰陽平衡

另外,容易火氣大、口乾舌燥、便祕的民眾,是屬於陰虛燥熱體質。戴有志說,冬季陰長陽消,陰虛體質者可藉冬季養陰,好好調整體質恢復陰陽平衡,可在十全大補湯中添加玉竹、麥門冬、石斛等中藥材,以加強滋陰潤燥,還有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等功效。除了要補對,由於個人體質的燥熱程度不同,還要依燥熱程度增減藥材劑量。

※ 陳建霖提醒,為了避免吃進過多油脂與膽固醇,民眾在準備藥膳火鍋時,盡量選擇蔬果食材為主,減少攝取葷食,因為葷食熬煮太久會釋出亞硝酸鹽等有毒物質。另外,正確的進補觀念是要依個人體質調理,因此不論是單純進補藥湯或是加入食材熬煮成藥膳湯底,建議找中醫師、選對的藥材進補,才能達到冬天健康養生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