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大學祭獎學金 鼓勵修讀雙聯學位

圖為臺灣大學校門口。(中央社)
圖為臺灣大學校門口。(中央社)

【記者鄭宜芬/臺北報導】近年越來越多大學與國外學校推動雙聯學位,雙方教師跨國合作推動產出論文,也讓學生拓展國際視野、取得兩校學位。為提升學生修讀意願,臺大、清大、陽明、交大等大學紛紛設立獎學金或提高補助額度,以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

根據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臺」統計顯示,105學年度修讀雙聯學制的臺灣學生為464人,到108學年度增至1,470人;4年間修讀學生人數增加超過2倍,但學生數仍遠少於校方提供的名額。

清華大學全球事務長嚴大任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要鼓勵學生修讀雙聯學位,學校除了尋求與國際排名佳、所在地區繁榮的國外大學合作,也要努力提高補助;以往學生須申請且通過篩選,每月才能領取新臺幣1萬元補助,現在只要指導教授每月提供1萬元津貼,學校就同樣每月提供1萬元補助給學生,由教師和學校共同支持優秀學生出國學習。

臺灣大學國際長袁孝維提到,為了鼓勵學生修讀雙聯學位並減輕其經濟負擔,國際處規劃設立優秀獎學金和清寒獎學金,目標每年新臺幣300萬至500萬元。再加上交換、研習等補助,預計每年有2千萬元經費用來補助臺大生出國學習和交流。

陽明交通大學交大校區國際長陳冠能表示,推動雙聯學位的目標就是希望與國際頂尖大學合作;對於申請雙聯學位的學生,學校提供獎學金給碩士班每年新臺幣10至30萬元,博士班2年最高60萬元;學校洽談合約時,也會盡力為學生爭取免除國外學雜費、學分費,以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

雖然雙聯學位利多,但實際參與學生數卻遠少於校方提供的名額。袁孝維推估可能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學生會劃地自限,認為臺大已經夠好,會猶豫是否要跨出熟悉的環境到國外;其次是因為在國外學習,學費或生活費都成為額外的經濟負擔。

嚴大任分析,學生要走向國際,才有更多競爭力;但學生選擇雙聯學位時,常會考量國外學校所在位置,例如:日、韓、歐美國家較受歡迎,但生活費可能較高,可能會影響學生修讀意願。

陳冠能推估學生考量的因素包括:國外學校的知名度、合作或專長領域是否相關、學校所在位置或便利性、當地有無學長姐等,因此實際參與學生數不如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