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中國

IMF首發報告證明人民幣國際化或「再等等」

週四(3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效仿美聯儲,宣布相當于升息效用的緊縮貨幣政策,但長期看,人民幣貶值的壓力還在。(VCG/VCG via Getty Images)
週四(3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效仿美聯儲,宣布相當于升息效用的緊縮貨幣政策,但長期看,人民幣貶值的壓力還在。(VCG/VCG via Getty Images)
【記者任義/報導】3月3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次公布了將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的全球持有情況,數據顯示人民幣僅占成員國外儲資產的1.07%。此前,有接近監管層的人士透露,高層認為在當前的金融局勢之下,人民幣國際化「或許要再等一等」。

 IMF首次公布全球人民幣外匯儲備持有情況

3月31日,IMF首次公布將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的全球持有情況。數據顯示,以美元計價,截至2016年第四季度,全球外匯儲備總額為10.79萬億美元,其中,參與「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報告成員國的外儲資產,為7.9萬億美元。而人民幣作為各成員國外匯儲備的貨幣總量為845.1億美元,僅占參與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報告成員國外儲資產的1.07%。

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各成員國不看好人民幣,對儲備美元等貨幣的需求大於人民幣,因為在國際結算方面,美元和歐元等貨幣更被各國所接受。

目前,有146個國家和地區,自願向IMF報告「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IMF將成員國,持有的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瑞士法郎、澳元、加元和人民幣,8種貨幣的外匯儲備總量單獨列出,但不公布單個國家或地區的數據。

IMF按季度開展「官方外匯儲備貨幣種構成」調查,並於每季度末公布上季度的匯總數據。調查中所報告的外匯儲備數據,包括了各國貨幣當局對非居民的各類債權,包括紙幣、銀行存款、其它短期和長期政府債券,以及其它可以用於滿足國際收支需求的債權等。

中國金融系統風險高 人民幣國際化顯停滯跡象

中國金融系統出現眾多問題,並且金融風險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出現跨境傳染的複雜性,交叉傳染的特徵明顯增加,尤其中國多年積累的風險正在不斷顯現。從去年以來,無論是中共政治局會議,還是中共央行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都聲稱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最近的一次官方表態是在3月24日,中共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上,發表了關於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中央銀行研究的演講。陳雨露稱,要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3月24日,中共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表示,中國多年積累的風險值得重視;應利用有限的時間窗口,進行中國資本市場改革。

此前,對於各界關注的人民幣國際化議題,有接近監管層的人士透露,官方認為在當前的金融局勢之下,「人民幣國際化或許要再等一等」。

自去年以來,中國所面對的金融環境出現巨大變化。在國際上,美元進入升值通道給人民幣匯率,以及中國外匯儲備帶來巨大壓力。此外,中國經濟不斷下滑,資金脫實向虛也衝擊著實體經濟,如何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和抑制資產泡沫成各界層關注的重心。中共央行一方面對資本流動進行管制,另一方面貨幣政策也陷入兩難境地。自此,人民幣國際化也出現了停滯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