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 中國鏡

借鑑東西德經驗 朝鮮統一終將強大

北韓在當地時間週二(7月4日)清晨試射一枚彈道導彈。
北韓在當地時間週二(7月4日)清晨試射一枚彈道導彈,而其用來運送導彈的車輛,似為中國大陸生產的卡車。圖為韓國民眾觀看北韓試射首枚洲際導彈的報導。(Chung Sung-Jun/Getty Images)

文/記者張原彰
當年柏林圍牆倒下後,促使德國統一,也讓東德人享受到可貴的民主體制,只是看似風光,當年的德國卻走過一段陣痛期。東德在冷戰後期,經濟走向蕭條,較富有的西德,統一後得承擔起東德的國際債務,如何重振德國經濟,是當年的德國政府所面臨的一大難題。

有關德國在統一前後,東、西德的經濟發展脈絡,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周志杰說:冷戰時期,受限於蘇聯共產集團的經濟計劃,東德以發展重工業為主,產業雖一度發達,但在蘇聯不尊重市場經濟、產業發展優勢的前提下,東德的經濟在80年代時走向蕭條,且受限於蘇聯的控制無法轉型。

反觀西德,較為重視民生工業與科技實力,加上知識多元、學術風氣自由,經濟實力越趨雄厚。兩德統一後,經濟整合多由西德主導,包括:幣值較低的東德馬克以1:1的比例換成西德馬克,另按照國際法政府繼承原則,西德需承擔東德所有的國際債務,此外,還幫助重建東德的經濟體,轉為西德式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兩德統一後,確實在頭幾年比較辛苦」,周志杰說,但德國有在精密製造業的扎實基礎,加上宏觀經濟政策的奏效,但德國能成為現今的工業大國,民間單位絕對功不可沒,因為東西德並非是因內戰分裂,而是因蘇聯、美英等佔領問題而分裂,德國人復合的意願強,因此西德民間單位主動與東德單位對接,促使德國內部的經濟,能較快速的整合與調整。

「東西德分裂的情況與南北韓類似,但北韓的經濟卻完全無法與東德比擬」,周志杰說,北韓的民生工業蕭條,外匯多來自在中國及俄羅斯的北韓移工,此外,北韓的食、衣、住、行等民生物資,以及基本燃料皆得仰賴中國的供應。

周志杰解釋,北韓雖發展軍火工業,但因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制裁,所製造的武器無法外銷,自然無法創匯挹注GDP。此外,海外銀行對北韓,進行資產凍結,實施經濟禁運,北韓的經濟實力相當薄弱,不如80年代時經濟蕭條後的東德。

不過,北韓仍有一套生存模式,民生靠農業與中國的物資支持維持,除發展軍火工業外,還出口煤等天然資源與中國、俄羅斯進行貿易,同時發展核子能力,讓自由國家投鼠忌器,並以極權方式壓制社會動亂。

北韓經濟基礎差 兩韓統一陣痛期長

周志杰說:假設北韓發生大崩潰,對亞太經濟產業鏈體質上的衝擊力道相當微薄,反倒是北韓獨裁政權的存在,反會讓亞太區域的安全局勢進一步惡化,影響投資人對日本、韓國等北韓鄰近國家,在經濟發展上的信心值。

南北韓若是統一,韓國所面臨的陣痛期,肯定會比德國長,因南韓經濟發展的歷史與基礎皆不及西德,因此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估計會更大。但是從亞洲經融風暴後,韓國從中崛起的經驗推估,韓國勢必會憑著他們的民族性突破困境,加上北韓幅員遼闊的國土,以及豐富的礦產資源,若是熬過陣痛期,韓國的強大將可以預期。

周志杰說:當年的兩德是在關鍵的歷史機緣下促成統一,因此才可平衡好美、英等各方勢力。假設北韓崩潰後,包括:美國、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大國,能否樂見於韓國的經濟強大,這還有待保留。此外,所衍伸出的難民問題,也將會是周邊國家得處理的棘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