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中秋專題】打造宜居城市 前瞻納軌道運輸

浩通國際公司董事濮大威(記者吳旻洲/攝影)
浩通國際公司董事濮大威(記者吳旻洲/攝影)

文/記者吳旻洲
對於行政院力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有人質疑軌道建設為主不夠「前瞻」、無人自駕車才是未來,且中南部不塞車所以不用軌道等說法,前北市交通局長、浩通國際公司董事濮大威表示,這樣的論述似是而非,其實塞不塞車與軌道運輸沒有絕對關聯,全世界各大城市都已證明這個觀點,但城市若沒有軌道運輸卻很難生存下去,因此正確來說,軌道建設是為了打造更宜居的城市。

濮大威表示,未來科技進步後是否就不需要軌道,這部分雖然他沒有研究,但美國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近年出了「未來運輸發展」的一系列研究期刊,受到全球企業界、產業界高度重視。

麥肯錫今年6月又出了一篇名為「運輸的未來」的文章,其中提到未來的運輸系統會有幾項重要發展,將衝擊當前的城市運輸。第一是共享運輸,這個趨勢會對產業造成巨大衝擊,第二是無人駕駛車輛,第三是電動車,第四是車聯網,第五則是公共運輸。

而且未來會偏向整合型的運輸,不同的運具之間會有一些互動關係,而非當前開車、騎機車、公車、捷運都是獨立發展,而沒有整合性;此外,麥肯錫也把城市大致上規為3類,第一種是開發中的城市,特性是快速發展、人口密度高;第二種是高收入、人口密度低的城市;第三種是人口密度高的已開發城市。

而這三種城市適合不一樣的運輸發展途徑,可以確定台灣不是高收入、低密度的城市,而應該介於第一種與第三種之間。而第一種情境中,城市需要建設更有成本效益的運輸,包括軌道運輸與電動車,無人車反而不是重點,而城市得到的效益,有80%將是安全上的效益。

第二種情境的城市,則比較適合自動駕駛車輛,而且是個人車,並且有大量的共享運輸,公共運輸系統也改成無人駕駛,這種一半的效益是來自安全;最後一種情境;則應該發展無人駕駛的公共運輸車輛,比較重視的是整合型的運輸數據的平台,讓使用者有充份自動化資訊,需要更好的公共運輸,特別是軌道運輸。

濮大威強調,雖然受到共享經濟、創新運輸科技的衝擊,未來的運輸會有很多變革,但從麥肯錫的報告中來看,軌道運輸系統的發展仍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