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亂彈戲曲粉墨豋場 基隆廟埕再現北管風華

北管亂彈戲《三仙祝壽》。(雞籠卡米諾提供)
北管亂彈戲《三仙祝壽》。(雞籠卡米諾提供)

【記者陳懿勝/基隆報導】媽祖繞境是台灣重要的民俗活動,其中大甲媽祖遶境就曾被《Discovery》頻道列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每年參與人潮都超過百萬;在遶境的期間,耳邊必然會有的音色明亮的嗩吶、激昂雄壯的鑼、鼓等震天價響的鼓吹樂,這就是「北管音樂」。

現在俗稱的「北管」,約在清代中葉由中國閩粵漢人帶入台灣,相較於精緻典雅的「南管」,「北管」呈現豪放磅礡,因此常在迎神、廟會慶典、壽慶甚至喪禮時演出。

農耕時代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當時,北管音樂是眾人的休閒娛樂,亦有「呷肉呷三層,看戲看亂彈」一句諺語,這句話可以解釋為「肉類以五花肉最好吃,戲曲則是亂彈為上品」,不過後半段也可以這麼解釋「看戲就要看專業的職業戲班,而不是業餘的子弟戲」。

北管劇團分為職業戲班和業餘社團,現在看到出現在廟會陣頭中北管演出均為業餘社團「子弟班」。一般的北管子弟班,大多選擇地方上的廟宇為團練基地,作為他們的「角頭廟」,每當有廟會慶典時,子弟班也會出陣頭來表演,展現自己的實力。

然而,隨著時代的轉變,人們的生活型態大幅度的改變,娛樂方式也跟著變化,北管戲曲逐漸式微,亦面臨著人才斷層的問題,曲藝傳統慢慢走入歷史;為了不想要讓傳統文化消失在歷史舞台之上,中華民國傳統民俗文化協會理事長謝志烽投入北管戲曲之中,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跟著老師林依芳,從手勢、走台步乃至於念台詞的官話,盼望讓北管戲曲持續在基隆延續下去。

熱愛戲曲文化 謝志烽盼北管廣流傳

7月7、8日,中華民國傳統民俗文化協會舉辦「雞籠北管亂彈戲曲藝術節」,在基隆百年媽祖廟「慶安宮」粉墨登場,帶來精彩的北管亂彈戲《三仙祝壽》、《紫華宮》、《醉八仙》,中興國小小朋友則帶來掌中戲《武松打虎》,讓廟埕前的人潮熙攘往來,熱鬧十足。

中華民國傳統民俗文化協會理事長謝志烽表示,大約在3年前,從基隆雷成壇的李騰龍道長口中聽到「子弟戲」,當時還以為是「歌仔戲」,經過李道長得解說,自己又上網路上搜尋相關資料,才是到原來說的是「北管亂彈子弟戲」,而且已經式微,沒有人要學了。

謝志烽笑著說,一開始大家都是抱著好玩的心態在學,自己的媽媽曾在風動歌劇團參與歌仔戲的演出,所以也找了她加入其中,後來逐漸擴大,安樂高中的學生也一起學習,前場有林老師來指導,後場則由李道長來負責,今年邁入第3年,大家曾在基隆玉兔橋、安樂高中禮堂演出,這一次則在慶安宮演出。

謝志烽說,「北管」是很珍貴的傳統民俗,現在除了宜蘭的漢陽北管劇團之外,已經沒有「職業」劇團,就連「子弟戲」也快要找不到人。以前沒有電視,手機這些東西,大多數人都以農為生,休息的時候就以北管作為娛樂,眾人一起排練、演出,只不過在時代的變遷之下,「北管」在多元文化之際逐漸沒落。

謝志烽表示,「北管」是從中國大陸的漳州、泉州帶過來的文化,有著先人的記憶與智慧,雖然現在北管可以登上國家戲劇院,能夠在基隆文化中心演出,不過自己還是希望回歸傳統,將北管帶回廟埕來呈現,這才是真正的北管文化。

「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在許多神明誕辰等日子,可以看到各地館閣互相助陣、拚陣,從技藝、人數、衣著服飾,到綵牌、彩旗、鼓亭等,都是較勁的一環;不過,過去北管子弟因派別不同而對峙、拚陣,曾演變出群毆、械鬥的狀況,現在遶境活動之餘,也出現陣頭不合,頻上新聞版面的狀況。

對此,謝志烽認為,北管的演出有定點的排場、唱曲,登上舞台來酬謝神明的子弟戲,以及隨同神明的出巡出陣,逞兇鬥狠的動作並非是北管所強調的精神。音樂歸音樂,藝術歸藝術,這一點可以區分的很清楚,就如同舞龍舞獅是一種很好的運動,當然北管也可視為傳統藝術演出,回歸傳統這才是最重要的。

謝志烽表示,「雞籠北管亂彈戲曲藝術節」除了北管戲曲,也找來中興國小表演布袋戲,並與地方文史團隊「雞籠卡米諾」走讀基隆戲曲文化,就是希望改變北管的既定印象,從年輕人的角度宣傳北管,期盼能藉此讓更多人越來越多人關心北管,讓更多人延續北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