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台南

從靜物到風景——林浩白的自我挑戰

林浩白,《靜謐.蔓延》,116.5×149.5cm,2013年,油彩、畫布。(奇美博物館提供)
林浩白,《靜謐.蔓延》,116.5×149.5cm,2013年,油彩、畫布。(奇美博物館提供)

文/記者黃捷瑄
對從事寫實繪畫的藝術家來說,一生中能創作的作品數量並不多,意識到這點後,我開始覺得是不是可以在每件作品中挑戰新的事物?——林浩白

***

林浩白的靜物畫《靜謐.蔓延》,以極為細膩的筆觸描繪出白色牆面前,白色蝴蝶蘭在陽光下從深色高腳花器伸展出來的姿態。就像藝術家的名字一樣,整個畫面乾淨、一絲不苟,追求著優雅的極致。

林浩白,《靜謐.蔓延》局部。林浩白,《靜謐.蔓延》局部。(奇美博物館提供)

沒有醜陋、沒有批判、沒有戲謔,也沒有奇幻;很難想像這麼沉穩、保守的作風出自一位1983年出生的畫家之手。這也讓林浩白大概是「奇麗之美——臺灣精微寫實藝術大展」靜物展區年紀數一數二小的畫家。

林浩白持續花卉靜物創作已經一段時間,而且作品非常受歡迎。2016年的個展之後,他想,「可不可以做一些改變?」

2019年3月16日,「奇麗之美」的開幕活動上,林浩白站在風景繪畫的子題區分享他的新作——《6月30日午後》。別看穿梭兩個展區很容易,實際可能暗示著畫家的十年歲月。

林浩白,《6月30日午後》,122×198cm,2019年,油彩、畫布。林浩白,《6月30日午後》,122×198cm,2019年,油彩、畫布。(奇美博物館提供)

對林浩白來說,繪畫是「有溫度的創造」,與作者的內心投射直接相關。

站在《6月30日午後》前,觀者會透過窗戶看到外國的街景。有些人或許會聯想到自己的旅行,不過這件作品標示著林浩白將創作題材從較早的靜物轉移到室外風景。

「對從事寫實繪畫的藝術家來說,一生中能創作的作品數量並不多,意識到這點後,我開始覺得是不是可以在每件作品中挑戰新的事物?」對其他造型藝術創作者來說,或許轉換風格很容易,但對寫實畫家來說,卻是一個重大的階段、一道門檻。

「很多藝術家可能一年、兩年就做一個計畫,也許對我來說是十年一個計畫。但是我們還是想要跨過一些東西。」林浩白說。

異鄉的那場雨

6月30日,巴黎。被一場雨困在樹下的林浩白浮想聯翩:「在這個陌生的城市我也不知道能去哪裡,我只能躲在法國梧桐樹下,雖然躲雨還是會淋溼……」「如果在自己生活的環境,我絕對不會在這邊躲雨,我一定會趕快回家或者是到一個更舒適的地方……」

這意外的「空白」讓習慣了緊湊生活的旅人明確感受到時間的漫長,同時觀察著天色的變化。「因為風很強,所以我知道雲很快就會過去了。我就在那邊渡過這個時間,一邊期待著雨過,陽光透出來的瞬間。」所以在作品裡,天空中濃厚的雲層尚未遠去,而光線在近處的建築物留下強烈的對比。畫面中保留了許多對光影的敘述、鋪陳。

建築與雲彩的光影對比與鋪陳。林浩白,《6月30日午後》局部。建築與雲彩的光影對比與鋪陳。林浩白,《6月30日午後》局部。(奇美博物館提供)

這張畫既是林浩白的旅行日誌,也說明了寫實繪畫令他樂此不疲的理由。

「『寫實』一直有一種吸引力,因為寫實繪畫的特色就是長時間地作畫,短則三、四個月,長則半年。」畫家說,「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彷彿透過這些筆觸、這些時間,又再度探尋到那個旅行過的城市,這些街景好像又更深刻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不僅如此,「你不斷地在畫的過程中,有新的想法出現,這些新的想法又驅使你畫下一件作品」。「我覺得很迷人!」不管是過去畫靜物或者現在畫風景,寫實繪畫都給林浩白這樣的感受。

「窗」的隱喻

而那個把畫面分成三塊的窗框,其實是在瑞士拍的。藝術家透過繪畫把兩者結合在一起,所以現實世界並沒有這個場景。

窗戶,連接了林浩白的室內靜物系列與風景系列,「室內系列的光源都是落地窗或是工作室窗戶的自然光源,所以窗戶對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是在靜物作品裡並沒有把它畫出來。畫到風景系列之後,我發現我可以把窗戶這個元素具體地呈現出來。」

「窗戶一部分代表藝術家的視野,我的堅持,我的取景,我對這個城市觀察;另外一部分也代表了我身為一個旅人,我在這個城市,雖然我很靠近她,但是我跟這個城市始終有一種無法跨越的鴻溝,所以我用一個比較暗的窗戶,有一種窺探的感覺。」林浩白說。

展場間的開窗,提示「窗」的寓意。展場間的開窗,提示「窗」的寓意。(奇美博物館提供)

為了提示這個「窗」的寓意,展場設計者極富巧思地在作品前開了一扇窗,讓觀眾從人像作品展區窺見《6月30日午後》,對比旅行者與陌生城市間的隔閡。 

「多留下一些操作的痕跡筆觸」

從室內到室外,從靜物到風景,創作者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呢?「一個是很靜,一個是你隨時在面對變化中的環境;而且風景很複雜,你沒有辦法所有東西都刻劃地非常清楚。」林浩白說,靜物、室內的表現可以讓他靜下心來畫很平滑的質感;但是轉換到風景時,他體驗後的經驗是:多留下一些操作的痕跡筆觸。

「有那些筆觸才能表現瞬間的感覺,或是體感。」他解釋道:「尤其很多建築物的質感,好比說石材,不適合用這麼柔順的筆觸去畫,反而很適合用堆疊的、點狀的筆觸。」以《6月30日午後》來說,近處的建築物細看都是些筆觸堆疊,「我有些作品是畫非常遠的建築物,因為很遠,甚至都化成了簡單的色塊筆觸,而室內靜物幾乎都是盡可能地還原物體真實的質感,是非常細膩的呈現。所以室內與室外兩個題材都是很有趣的挑戰」。

從靜物到風景,從窗內到窗外,藝術家的心境、環境或許有所改變,但是藝術家的細膩、認真不變。林浩白的作品值得細細體會,不管是一朵花的形狀、質感、重量,或是街景窗戶的表情。某個局部或許就會呼應觀者的生命經驗,或者不經意地烙印在觀者心中。當畫面在另一個時空被喚起,閱讀書籍或藝術品的快樂,莫甚於此。◇

林浩白與畫作合影。林浩白與畫作合影。(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麗之美:臺灣精微寫實藝術大展 2019/03/17~06/11

● 台灣精微寫實藝術百年樣貌

● 百件展品、四大公立美術館及私人單位借件

● 「奇美藝術獎」30年成果

線上導覽及購票訊息:https://www.chimeimuseu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