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今中外

鄒族戰祭

文/李庭

鄒族也稱為曹族,分為南鄒與北鄒,南鄒指的是高雄縣那瑪夏鄉及桃源鄉的「卡那卡那富」與「沙阿魯阿」社,北鄒又稱「阿里山鄒」,有「特富野」、「達邦」社,目前人口約有7千人。

鄒族一年一度的戰祭(mayasvi),主要是向天神表示他們的敬意,古時並有祈求征戰勝利與部落團結的深意。過去戰祭皆由頭目決定舉辦與否及時間,目前則改由達邦、特富野二社輪流舉辦,日期多訂於每年陽曆的2月15日。

鄒族的集會場所稱為「庫巴」(Kuba),過去僅該部落之男性可以進入,非該部落者及女性皆不得進入,現在是戰祭祭儀活動中心。

戰祭的起源與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聯,這個故事是這麼傳說的。

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孩失蹤了,多年後的某一天,這個小孩竟然在庫巴從天而降;他說他到天上去了,跟天上的神學習許多事。後來天上的神明告訴他要回到父母那裡去,他遵照天上神明交待的事,教導人們祭祀的儀式,也教導大家編製藤筐、藤簍。

部落裡的族人也相互叮嚀著,要牢記天上神明傳下來的技藝,還要從幼小的兒童就開始傳授,好讓他們也能早早嫻熟所有技能,並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從這則故事說明,其所使用的器物與技能都是天上神靈所教導的,至今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鄒族人仍然進行戰祭儀式,對天上神靈的敬畏不會因時空轉變而改變。

祭典結合古時的戰祭、凱旋祭等,象徵部落的團結。(中央社)

祭典儀式包括迎神祭、團結祭、送神祭、路祭及家祭5個部分。儀式開始先把山豬(代替傳統敵首)抬出來,把豬肉和豬血塗抹在樹上,接著砍除樹葉只留下3根枝葉,藉以引導天神降臨。接下來主祭人帶領男性高聲歡唱,進行送神儀式,並往村外移動,沿路展開路祭,一邊用刀砍下路邊象徵生命的茅草,一邊綑草代表族人生命的團結。

路祭回程須到各大家族奠酒,以祭拜土地神及粟神(家祭),各家族也會準備好小米酒請眾人暢飲,拜訪結束後再折回會所,開始舉行熱鬧的聯歡舞會。

聯歡舞會通常在下午3、4點開始,一連3天通宵達旦歌舞狂歡,歌舞時沒有性別、種族之分,有興趣的賓客亦可加入,惟須以誠敬之心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