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今中外

馬可波羅中國奇幻之旅

一本讓西方了解東方文明的驚險遊記,一段掀起歐洲人探尋古老中國的奇妙旅程,在馬可‧波羅的描述中,居然不過是「我還沒說出我所見到的一半。」

文/利凡

近日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的爭議再起。馬可‧波羅(MarcoPolo,1254年~1324年)是13世紀義大利威尼斯的商人、旅行家。今人對他的了解,多半根據他親身經歷寫成的《馬可波羅遊記》。這本曠世巨作堪稱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旅遊行記,全書共分4卷,遊記首卷敘述馬可波羅前往中國途中所經過的中東和中亞,次卷聚焦在中國元朝時與忽必烈的互動,最後則紀錄當時蒙古與俄國之間的戰爭。馬可波羅筆下記述的國家及城市共計100多處,各地風俗民情、物產氣候、商賈貿易一覽無遺,是研究中古時代中西交流史的重要文獻。

《馬可波羅遊記》(《IlMilione》)內頁,抄錄於1298~1299年之手稿。(Wikipedia)

波羅家族傳奇旅程

在馬可波羅出生前,其父親尼可拉‧波羅Niccolò(Nikola)和叔叔馬提歐Matteo(Mate)便以遠東貿易商人之姿活躍於歐洲。西元1255年,尼可拉和馬提歐兩人前往土耳其做生意,一開始並非想去中國,然而路程上適逢戰亂,在途中又巧遇當時元朝派至西方的中國使者,於是在1264年,兩人決定經由契丹前往中國。2年後,波羅兄弟抵達中國的北京城,見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當忽必烈得知他們是從西方來的商人,便寫了一封信託尼可拉帶回羅馬交給教宗,請教宗派人至中國,交流東西方的生活文化。

《馬可波羅遊記》插圖。馬可波羅和忽必烈在大都王廷。(維基百科)

忽必烈之所以會有如此舉動,不外乎體諒當時蒙古帝國境內的少數民族。無論成吉思汗或忽必烈等元朝各君王,他們對於不同宗教給予高度尊重和禮遇,展現元朝帝國對境內宗教信仰的包容和接納的寬宏氣度。

當波羅兄弟回到義大利威尼斯後,將忽必烈的信轉交給羅馬教宗格雷戈里十世,同時取得教宗回信,在1271年再度返回中國。1275年,馬可波羅與父親一行人抵達蒙古的上都,輾轉回到北京。此時馬可波羅年約20出頭,聰明伶俐,深得忽必烈的喜愛,根據馬可波羅自己的描述,大汗因此封他許多官,令他以欽差大臣身分前往中國四處。馬可波羅因而得以見識中國各地的風俗民情,一覽東方文明數千年的文化成就。

1292年,馬可波羅受忽必烈委託,護送蒙古公主到伊兒汗國成婚。忽必烈答應他們,完成使命後,即可返回家鄉。1295年,波羅一家人便從泉州沿海路出發,再轉陸路回到歐洲。關於馬可波羅的旅行路線圖,大抵從義大利威尼斯出發後,走陸路自土耳其進入到伊朗、阿富汗、新疆,從甘肅到達蒙古再到北京,回程則由泉州走海路自赫姆茲海峽回到威尼斯。

馬可波羅旅行路線圖,紅色為去程、綠色是返程。(Wikipedia)

百萬先生東方見聞

1295年馬可波羅回到歐洲,定居威尼斯。初回歐洲,馬可波羅興奮地與當地人分享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然而大多數人並不相信他的奇妙經歷,更不相信在東方有個如此神祕的國度。隔年,馬可波羅參加威尼斯與熱那亞之間的海戰,卻不幸戰敗被俘,直到1298年才被釋放。

在獄中的3年,馬可波羅花了數個月的時間將他的中國經歷講給獄中同伴聽。這位同伴同時也是一位小說家,名為魯斯蒂謙(RustichellodaPisa),便將馬可波羅的傳奇故事抄寫下來。儘管如今,魯斯蒂謙當初在獄中抄錄的原始版本早已失傳,但馬可波羅的精采旅程卻透過作家之手,一傳十、十傳百,不斷地抄寫出去,目前遺留至今的傳記已超過140多種版本,各種語言的抄本。

馬可波羅的遊記,最初被稱做《IlMilione》,意思是「百萬」,因馬可波羅在描述中國見聞時,為了強調東方世界的美好與神奇,不時地以「百萬」為單位,說到「百萬這個、百萬那個」,聲稱其所見。為此,馬可波羅本人也被稱之為「百萬先生」。根據他的經歷寫成的遊記在中國或日本等地,則被稱為《馬可波羅遊記》或《東方見聞錄》等。

故事從回去後說起

他的東方見聞和傳奇故事,從回到歐洲後說起。中古世紀的歐洲,一個印刷術尚未發達普及的時代,許多書籍往往僅能依靠人工手抄的方式留存。《馬可波羅遊記》的出版,造成13世紀歐洲數百年的東方熱,其發行之多、流傳之廣,實屬難得,更增添馬可波羅旅途的傳奇性,莫怪乎學界今日仍有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的諸多爭議。無論如何,其遊記堪稱中世紀歐洲的東方旅遊導覽手冊,據說比馬可波羅晚了200餘年的航海家哥倫布(1492年),當年便是攜帶馬可波羅遊記上船為指引,探尋東方明珠。

《馬可波羅遊記》(《IlMilione》)內頁。(wikipedia)

馬可波羅的書中,講述許多有趣的經歷,以下列舉數例。當他行經土耳其,描述到「阿美尼亞」時,看見《聖經》創世紀中所謂的「諾亞方舟」,一個巨大的木造之物卡在山上。此龐然大物究竟為何?至今仍是考古學上一大爭議。當他來到阿富汗時,提到一處如同鬼獄般的地方,名為「巴達哈傷」,這個高地極度寒冷,行人不見鳥飛、夜晚不見燈火,恐怖至極。

到了新疆東部「羅布泊」,這個傳說中會移動的沙漠湖泊,馬可波羅形容該地「無食可覓,禽獸絕跡」,行人夜行其中,會聽到如同鬼魅般風吹沙聲,一不小心,便會在沙漠中迷失方向。相同的說法,比馬可波羅早800年經過羅布泊的法顯和尚,也曾形容此地「上無飛鳥,下無走獸。」

當他離開沙漠,到達甘肅跟內蒙交界的「集乃城」,這是抵達上都晉見忽必烈前的最後一站。該城今日稱做「哈拉浩特」(Khara-Khoto),蒙古語意為「黑城」,在東、西方分別有兩個不太對稱的城門,東門略靠北、西門略近南邊。今日黑城已被沙土掩埋,只留下些許的考古遺跡。

此外,馬可波羅書中也提到不少中國先進的文明發明,例如自宋朝便開始流通,全世界最早的「紙幣」,在當時稱做「交子」。他還形容北京城內大汗的造幣局有如點金術一般,令他感到十分驚訝,「至元通行寶鈔」即是以忽必烈年號發行的紙幣。

接著,他又提到江南的稻米之倉--鎮江府(今江蘇),以及中國古老的智慧結晶「運河系統」。利用人工挖鑿的運河,水寬且深,連結川、江、湖、河,將中國南方的物資由南往北運輸至北京城。說到杭州城,馬可波羅印象最深的便是中國的拱橋,沒有橋墩與石柱,橋下甚至可通行船隻。杭州城外美麗的西湖、壯麗的房舍,也令他嘖嘖稱奇。另一個城市叫「刺桐城」,即今日泉州,是當時著名的國際商港,來自世界各地的貴重稀珍異品、香料、珠寶等,均在此地交易往來。

馬可波羅的中國奇妙物語,煞有其事地談了許多,如夢似幻,引起後世學界的反覆爭論其中國之旅的真實性。但無可否認,《馬可波羅遊記》對全世界的影響力、馬可波羅的傳奇,正是中國文明的廣播全球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