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博覽

影評 台灣史上最大戰役《一八九五》再掀啟思

文/陳柏年

甲午戰爭一役,清廷喪權辱國、割讓台灣,展開五十年影響深遠的統治,是舉世皆知的歷史。然而卻鮮有人知,隔年乙未年,即西元一八九五年,當日軍正式接收台灣,卻爆發了這塊島嶼上規模最大、最慘烈的保家衛國之戰……

許多人將2008年視為台灣的「國片起飛年」,繼《海角七號》之後,多部國片上映,突顯特有的台灣情懷,拍出「台灣人真正想看的電影」,而描述客家族群抗日的電影《一八九五》,就是其中一部獲熱烈迴響的影片。影片喚起人們正視這段百年前台灣人民死守家園的悲壯歷史。這段湮沒已久的史實,藉著電影重見天日的意義,自然非比尋常。

客籍子民 死守台灣家園

 張書豪飾演姜紹祖。

 楊謹華、溫昇豪飾演百年前有情有義的黃賢妹、吳湯興。中為演員唐美雲 。

 導演洪智育(右)與配角方稚明(左)。(攝影/金友豪)

百年前孤軍無援下的義民。

在台灣的教科書上,1895年台灣的抗日,最為人知的是台灣民主國唐景崧、丘逢甲、劉永福等人。然而揆諸史實,這些人的「抗日」猶如紙糊敗絮一般。

原為台灣巡撫的唐景崧,在5月底「台灣民主國」成立後被推為大總統,卻僅僅在位10天,6月初第一關基隆淪陷,即棄職倉皇化妝為老婦、帶著官銀,潛逃廈門。義勇軍統領丘逢甲得知總統已逃,同日攜帶公款10萬銀兩逃亡廣東。而人稱「黑虎將軍」的大將軍劉永福,被推為第二任總統,雖曾在中法戰爭中有過三次交戰大獲全勝的顯赫功績,卻也在彈盡援絕、求和不成後,10月逃回中國。

在情勢混亂、群龍無首之下,姜紹祖、吳湯興所率領之客家游擊隊,成為台灣人民的希望,以碧血丹心,寫下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當年這群來台定居的客籍子弟自組成抗日民兵,結集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以鐮刀、斧頭對抗日軍,纏戰月餘,屢有所勝,吳湯興更成為全台義民統領,迫使日本前來接收台灣、天皇第二順位繼承人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不得已下令「無差別掃蕩」,也就是大屠殺,造成當年桃園、中壢、三峽大漢溪流域,直到南部的布袋、鹽水、玉井、六堆等地,許多村落「無男丁」的悲痛。

台籍民兵抱著必死的決心,終究由於軍力懸殊,7月時19歲的姜紹祖於新竹十八尖山激烈會戰中兵敗被俘、獄中服毒身亡;吳湯興帶著眾人退到苗栗、且戰且走,凝聚客籍、閩南、舊清兵,以及原住民等等軍隊力量約8千餘人,意圖阻止日軍南進,最後8月23日在彰化八卦山爆發激烈決戰,戰死6千兵力,數日後吳湯興亦戰死沙場,時年36歲。其妻黃賢妹聞訊後投井自盡,獲救後又復絕食8日而亡。

此役台民死亡1萬4千多人,日軍因戰死亡162人,能久親王亦因疫疾命喪台灣,日本舉國震撼。當年義勇軍的參戰與犧牲,或許可由姜紹祖在獄中的絕命詩為註腳:「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在被清廷放逐、官員連連背叛之下,以家園民族大義為念的百姓選了一條最艱難、斷無生還之理的道路。

客委會民間攜手 完成歷史大劇

青睞影視監製潘鳳珠說明,這是一部公部門與民間合力出資共同完成的影片。客委會在2007年12月的時候上網通告,宣布要拍吳湯興的故事,且資金採對等投資:客委會出資3千萬,製作公司也需投資3千萬。青睞影視提出的企劃接受評審通過以後,即開始籌拍這部台灣影史上第一部客語片,還原歷史的原貌。

潘鳳珠說:「其實大家都不看好,包括我們去找投資海角的公司,他們都不看好,因為第一它是歷史片,又是悲劇,沒有一些商業元素,最重要的它是客語片,是非常小眾的,每個人都是觀望的態度。」

由於資金有限,發行商福斯公司建議《一八九五》的編劇不要以戰爭為基調,因為台灣沒有條件拍戰爭片:「但是我們就是決定克服萬難,一定要在台灣好山好水拍這部戲。為了拍這部戲,台灣跑了不止一圈。」
最後,故事設定以吳湯興與黃賢妹的愛情故事為主線。蒐集史料時,又發現原來日本著名的文學家森鷗外,曾經在1895年來到台灣隨侍日本親王:「那個御醫叫森林太郎,就是很有名的日本文豪叫森鷗外。我們找到這個線索以後,就到神田的舊書攤把他的書找出來。他的鷗外全集有70集,有關於台灣的只有一小段(俎征日記),所以我們如獲至寶,就以它當成電影的基調。」

各方拉扯下 忠於土地的史實

劇本是以客籍文學家李喬兩年前的小說《情歸大地》為藍本。李喬在接受民視採訪時表示:「什麼叫英雄?可以不用去死的叫英雄。黃賢妹和吳湯興、徐驤也好,尤其姜紹祖大老闆,有錢人啊,全都家庭很美滿,事業很大,很有錢啊。可是他放棄這一切,去死。」「這塊土地是我們代代努力得來的,血汗換來的,所以大家有個心是什麼?保家衛民,保衛我的家鄉。」

導演洪智育說,電影除了閩籍土匪的情節是虛構外,全部忠於史實。他說:「我們要講的東西太多,所以這是一個拉扯,藍綠的問題很敏感,我們在拍的時候是年尾到年初,3月就要選舉了,你覺得呢?到底選完是藍還是綠呢?所以我們就回到土地嘛。」

「雖然有政府在背後,但是大家看過以後不管喜歡或是不喜歡,至少沒有一個人把矛頭指向政府,完全沒有。包括藍綠交接時,沒有人對這部電影提出任何的意見和修改,兩邊都很肯定,而且不管藍或是綠,看完落淚這件事不是假的。」

倘若以單純的影片欣賞觀之,這部《一八九五》在情節鋪陳、戰爭場面與人物刻畫上,還有許多未臻完美之處。但是就電影啟發台灣在地溯源的根本情懷上,是非常成功的。有一對情侶走出電影院時,女孩對男友說:「其實我一直沒有告訴你我是客家人,看完這部電影以後我才敢跟你說,我是客家人。」

導演洪智育說:「平常我們製作電影觀眾回饋的QA,最常聽到的是『導演很棒、演員很棒』,可是這次我們聽到最多的是『謝謝』,已經把電影探討的層次往上提了很多,這不就是我做電影最想得到的嗎?電影的意義已經刺到你的心裡去了。」

公正對待歷史 智慧對應

甲午戰爭輸掉了台灣,當年李鴻章的確在歷史上留下「台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的貶抑評價,致使台灣割讓日本。但是1895年乙未戰爭畢竟彰顯了台灣人民的精神。

事隔40年後,胡適在1931年寫了一首《題唐景崧先生遺墨》給唐景崧孫女——唐簣女士:「南天民主國,回首一傷神。黑虎今何在,黃龍亦已陳。幾枝無用筆,半打有心人,畢竟天難補,滔滔四十春。」或許歷史的成敗興衰,終究非人力可置喙,但我們僅能忠於自己的良心。

當時的台灣割讓勢難禁絕,清兵一路潰敗。爾後成立的台灣民主國,國號永清,國旗上繪有藍天黃虎,明顯效忠黃天藍龍的清廷,也並非真的民主。而兩任總統的逃離,更使立國大業淪為鏡花水月。百年後這段歷史登上銀幕,不禁引起人們的追思與迴響,也對先民事蹟、這塊土地與兩岸關係,有了更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