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健康生活

根治皮膚癢 中醫分析原因

 (Fotolia)
 (Fotolia)

文/胡乃文(台北上海同德堂中醫師)
癢是一種感覺?是一種病?神經學的想法,它是感覺;皮膚科的想法,它是病;中醫科學的想法,它既是感覺也是病。

中醫的發展是重視整體表現的,身體各種感覺都很注重,並且用各種感覺來分析病情。光是痛覺,就必須探知病人是「鈍痛」、「刺痛」……以不同的感覺來說,可以分辨病情的實與虛;腫痛是實、麻頑是虛。按照順序排列,從實到虛依次就是「腫、痛、痠、癢、麻、頑、不知」。

癢對於腫痛來說,算是相對虛的狀態,對於麻頑來說,是相對實的狀態;「虛實」,不是絕對的概念。

如果將癢當作一個「病」來治療,那就從人的整體表現看,還可以分析他的「寒、熱、虛、實」,例如發紅的屬熱、泛蒼白的屬寒、屬虛、搔抓到皮膚中透出暗青色的就屬於「血瘀」……

為何老是背癢

凡是癢的病情,如果沒有見到疹子、沒有見到皮膚粗糙、沒有見到片狀紅色斑,這是內科或精神科疾患。以中醫看,大概的推論就是「虛」或「寒」。分出虛實寒熱,幾乎就好辦了,就能把它治好。

找出生病原因

所有的病都是有原因的,現代醫學常說某些病不知原因,但必須要治。例如所謂「本態性」高血壓,就是不知原因的,但現代醫學觀念上就是講求把它壓下去;而這種「病」竟然占所有高血壓患者的95%。癢,也不例外,皮膚科常用止癢的抗組織胺壓下去再說。

癢嗎虛實寒熱「辨證」論治

西醫認為,當病情在急性期不能治好,就可能拖延成為慢性病。也就是說,初發之時的診斷治療是很關鍵的,那時就應該將病情掌握好、治好。

皮膚癢,初發之時來看中醫,中醫用它最強項的「辨證論治」法分析,先看病情的「虛實寒熱」、再看是「五臟六腑、十二經絡、氣血津液」究竟哪裡犯到了這「虛實寒熱」。

大部分皮膚癢,不脫離「肺經熱或燥」、「肝經血熱」、「脾經氣虛而溼」等,往往急性期就處理好了,大致上不會拖延到慢性期。可現在,很「不幸的」因為有「西醫」和「中醫」兩種醫學醫術可以選擇,人們患病幾乎都是先上西醫那兒,往往抗生素、類固醇、抗組織胺等等先壓下病情,待藥效過了病情復發,並且還傷害了其他器官,才想起了中醫,非常難以不拖延成為慢性皮膚癢。

終於找到中醫這兒來了,中醫還是根據「辨證論治」原則,以各種方法蒐集發病原因:是由於肺、脾,由於熱、燥、溼,由於虛、實,或是什麼其他原因,先找出治病的基本法則,治好了再談養病、療病等。

例如《婦人良方》完全根據不同的虛、實、寒、熱狀態,開不同的處方。

皮膚搔癢 飲食調理與禁忌

容易皮膚癢,有沒有特別的飲食?難說,因為癢的病情是複雜的。如前面講的,它可能是虛、可能是實、可能是寒、可能是熱,所以應該讓中醫師分析之後,依照不同的病人情況給予不同的飲食建議。因此筆者只能大概的論述。

一般說來,任何症狀的表現,都是有一個病在那裡。例如,血壓高就只是一種症狀,它表示身體發生了某些狀況。例如人感覺冷了(不一定是天氣冷),血壓會升高;人緊張了、生氣了、害怕了、恐懼了,血壓都會升高;如果全都歸之於「本態性高血壓」,是沒有原因的「病」,只要用降血壓藥就可以了,那就是每天吃降血壓藥,持續吃到人生命的盡頭才停止吃藥。這樣的做法對嗎?其實只要找出原因,就能把病治好。

如果一定要找什麼食物來幫助止癢,可能是蠻困難的;因為,那還是必須知道自己體質的寒、熱、虛、實,例如綠豆能止癢,卻只能對付屬於熱性的癢。

如果為了盡量讓「癢」不發生,避免某些不適宜的食物,應該是可行的。

哪些食物不適宜?中醫常常告訴人們,「無鱗魚」不能吃,也就是它們常常讓人過敏發癢,例如蝦、螃蟹等就是。還有「發物」不能吃,例如大公雞、老母雞、豬頭皮等。「酒」也不好,許多人吃了會發生過敏癢疹或癢斑。某些人對於花生、蠶豆有過敏的情況,就得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