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中國

習李的另一枚「炸彈」:告急的中國東北經濟

在「計畫經濟」時代鼎力中國經濟的東北,好比家中頂樑柱的「長子」。如今,這個長子已經被掏空了軀幹。(網路圖片)
在「計畫經濟」時代鼎力中國經濟的東北,好比家中頂樑柱的「長子」。如今,這個長子已經被掏空了軀幹。(網路圖片)


但隨著石油等資源的枯竭,尤其經濟重心的轉移,到1990年代,曾經風光無限的東北國有企業已經舉步維艱。大量國企倒閉,將近1千萬工人下崗。下崗,其實就是中國特色的「失業」。下崗工人面臨兩大問題:明天怎麼吃飯?今後怎麼生活?

《界面》認為,這無疑是計畫經濟失敗的典型案例。

「振興東北」計畫投資 拉動模式帶來十年表面繁榮

2003年,中共提出了「振興東北」的口號,期望讓東北再次成為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政策出爐的當年12月,中共國家發改委即批准了「振興東北」第一批100個項目,總投資額610億元(人民幣)。此後中央的項目投資難以數計。

「振興東北」計畫暫時把東北三省拉出了經濟衰退的「泥漿」。據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2003年到2012年的十年間,東北三省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升了兩倍多,年均成長達到12.7%,而全國同期的年均成長為10.7%。

數據看起來非常輝煌,2013年,黑龍江省的GDP增幅就回落至8%。2014年和2015年東北三省更是集體失速。

原因何在?

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認為,東北經濟是典型的投資拉動模式,而投資拉動就意味著產能擴張、增量擴張的成長模式。

《界面新聞》認為,瀋陽、遼寧乃至整個東北,在過去十年高投資、高耗能、高汙染的經濟成長模式下,大興土木帶來的只是表面繁榮,其中一些深層次的矛盾也被掩蓋在高成長的表象之下。

由於計畫經濟的體制和思維都最先在東北生根,當市場經濟起於大陸東南沿海後,東北三省欲市場化就顯得尤為步履沉重。計畫經濟就如一個胎記,成為東北三省的深刻烙印。

對於2014年GDP成長速度排在倒數第二的黑龍江省,《中國新聞周刊》曾報導,其省長陸昊分析原因時說:原因在於工業結構的不合理。10多年來,工業對全省經濟成長貢獻率始終保持在50%以上,其中能源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最高為72.9%,最低為53.8%,成長速度最高為13.1%,最低為6.3%,2013年回落到0.1%,2014年為負成長。

陸昊進一步分析說,黑龍江省工業中能源工業比重過大,非公有制經濟比重小,市場營銷、與資本市場合作、市場化方式配置資源等方面均存在差距。

遼寧和吉林的問題亦與黑龍江相似。作為中國工業化最早、重工業程度最高的區域,如今卻成為了計畫經濟體制的束縛最根深蒂固的樣本。這被普遍認為是東北經濟失速的深層原因。

東北經濟告急「塌陷」蔓延 嚴重制約中國經濟成長速度

作為中國四大經濟板塊之一,東北經濟成長速度遠低於中國平均水準,《鏡報》分析,東北經濟已經拉響警報,釋放出一個危險信號,該地區很可能成為中國經濟「區域性塌陷」的一個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