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健康生活

科學家:「太乾淨了」也會致病

科學家認為,太乾淨了反而不是好事,因為可能引發哮喘或過敏。(Clipart)
科學家認為,太乾淨了反而不是好事,因為可能引發哮喘或過敏。(Clipart)
【大紀元訊】在人們的眼中,似乎所有微生物都是有害的,所以有各種清潔劑應運而生,例如香皂可以殺菌,家用清潔劑能殺死99.9%的細菌。但有些科學家認為,太乾淨了反而不是好事,因為可能引發哮喘或過敏。那麼,應該怎樣在乾淨和與細菌共處之間尋找平衡呢?

據BBC報導,由於德國醫生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的發現,人類從19世紀末就知道某些細菌可能會引發疾病。此後,經由改善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人們的健康狀況已經大幅改善。

但是並非所有微生物都是有害的。確實有一些細菌會產生危害,甚至引發致命疾病,但有很多細菌對人的健康大有裨益。它們能在我們的內臟中生成維生素,還能保護我們的皮膚免受有害微生物的侵襲,並幫助我們消化食物。在身體外部,細菌能夠分解有機廢物,為世界貢獻了一半的氧氣,並調節空氣中的氮氣含量,幫助地球保持適宜生命居住的狀態。如今,很多科學家都認為,人類的日常生活習慣「太過乾淨」。

1989年,英國流行病學家大衛.斯特羅恩(David Strachan)率先提出,在幼年時期接觸細菌可以在日後的生活中更好地防範過敏。這種觀點被稱作「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

事實上,過敏源於我們免疫系統的失調,它將無害的物質錯誤地識別成了有害攻擊。美國羅素聖吉學院(Russell Sage College)生物學家桃樂絲.馬修斯(Dorothy Matthews)表示,人體可能對有益的微生物反應過度,原因是我們的免疫系統忘記了如何與之共存。

因此,我們可能必須瞭解寄生在身體內部和表面的微生物叢是如何幫助人類的。倫敦大學學院流行病學家格雷厄姆.盧克(Graham Rook)說:「適應母體內的微生物叢是必不可少的步驟,這些無害的微生物會寄生在母親的內臟、皮膚和其他部位。另外,我們還需要通過環境接觸更加多樣的微生物。」

剷除病原體

鍛練時最好選擇自然環境,不要去健身房。我們或許認為狗很髒,但這種動物反而能幫助多數人增強微生物多樣性,降低過敏發病率。

從某種意義上講,免疫系統就像一個農夫。它可以確保我們的身體具備各種對生長發育、生理機能、新陳代謝甚至大腦功能至關重要的微生物,同時也會進行一些除草工作,處理掉那些包含病原體的微生物。這也就難怪很多疾病都與微生物叢缺乏多樣性有關。即便如此,仍然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缺乏某類微生物會引發特定的疾病。盧克說,這有朝一日可能會實現,但從技術和統計學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都異常複雜。

這一觀點也獲得了其他人的認同。貝克職業教育學校 (Beck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chool)微生物學家瑪麗.盧布什(Mary Ruebush)說:「微生物與免疫系統、自閉症、過敏、自體免疫、情緒和中樞神經系統的發展都有關係。」

她補充道,這種暴露療法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順產兒童的過敏率遠低於剖宮產兒童,可能是因為前者較早地暴露於母體正常的陰道菌落中。

盧克解釋,在幼年時盡早接觸有益的微生物,將對我們日後的健康大有助益。例如,如果能盡早讓腸道接觸微生物,就會喚醒一些免疫細胞。這樣一來,等到我們逐漸長大後,腸道就不會對微生物反應過度了。盧克將這些微生物稱作我們的「老朋友」。我們正在丟掉這份友誼,因為極端乾淨的環境往往導致我們無法像人類的祖先一樣與這些微生物保持接觸。

究竟怎樣才能既避開致病菌,又培育益生菌呢?盧克顯然不主張跳過洗手等必需的步驟。科學家認為,髒手是人與人之間傳播疾病的主要渠道之一。保持雙手清潔的關鍵不僅僅在於洗手的頻率,更在於洗手的仔細程度。

專家表示,洗手必需使用香皂和水,還要徹底搓洗手的各個表面至少15秒鐘,然後在流水下沖洗,之後再乾燥。用肥皂搓洗可以讓病菌與皮膚分離,流水則可以將其從手上沖掉。

但並不是身體的所有部位都要如此嚴格地清洗。盧布什說,全面而徹底的清洗會破壞正常菌叢,但正是藉助它們與有害生物體的對抗,才讓我們得以保持健康。

盧布什還說,如果將免疫系統置身於無菌環境中,就好比把大腦的感官功能剝奪了一樣。這最終會導致免疫系統紊亂,因此,過敏和自體免疫病例的增加與很多人太愛乾淨有關。

她說。專家不提倡每天長時間洗澡,因為這會將我們皮膚上的益生菌沖走。但的確應該勤洗生殖器和其他經常出汗的地方,還應該每天更換內衣。

在家居環境中,不能為了對抗致病菌而過度清潔,只需要及時打掃即可。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教授、家庭衛生國際科學論壇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Forum on Home Hygiene)主席薩利.布隆菲爾德(Sally Bloomfield)表示,良好的衛生習慣並不是一週一次的深度清潔,而是應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在有必要的時候及時打掃環境。

以廚房裡的砧板為例。如果你在上面切過綠色蔬菜,那麼等到吃完飯再刷洗砧板完全沒有問題。但如果你在上面切過生魚或生肉,那就要立刻刷洗,否則就有可能令家人陷入染病的風險。有充分的數據表明,大約70%的雞都受到了彎曲桿菌的污染,這種細菌會導致食物中毒,而且極易在砧板上繁殖。

越病越強壯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生物學家伊卡. 漢斯基(Ilkka Hanski)說,關鍵是要經常出門,在森林裡多待一段時間。讓你的孩子在能夠接觸土壤和植被的地方玩耍,那裏有豐富的益生菌。

他說,如果你家裏有院子,最好不要種草坪,讓原生植物儘量長高一些。每年修剪一兩次即可。

研究也證實了這些好處。在不過分乾淨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過敏和哮喘的發病率往往較低。某些細菌還會主動保護我們免受腸道疾病的侵擾,甚至有助於抵抗某些類型的焦慮和憂鬱。

如果經常接觸家畜,並且能夠經由泥土、食物和水接觸對人體無害的重要微生物,似乎有助於提升健康水平。美國西北大學生物人類學家托姆.麥克代德(Thom McDade)說:「接觸微生物有助於形成有效的調節路徑,控制發炎的發生。」

如果「衛生假說」是正確的,或許有助於解釋過去20年哮喘和過敏發病率快速增加的原因。當然,關於這一現象還有很多其他的解釋。例如,許多公共健康趨勢也有可能引發這一問題,包括廣泛飲用純淨水、濫用抗生素以及污染加劇等環境變化。

漢斯基說,似乎很多因素都與西方生活方式有關。抗生素會擾亂我們體內的益生菌,從而破壞免疫系統的反應能力。他還補充道,相比而言,研究明確顯示,疫苗沒有任何危害,對過敏發病率的增加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盧布什說,從好的方面來看,以後每當你得了一點小病時,你都會從內心明白,這可以讓你變得更加強健。並不是多數人都想聽到這樣的消息。每當有一點不舒服, 他們都會立刻服藥治療。但每一次你使用藥物得到快速恢復後,你的身體都會更加虛弱。所以,下次當你試圖使用大量沐浴乳時,請回想一下本文提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