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林百貨》抓紋磚

暢銷書《林百貨》。(前衛出版社提供)
暢銷書《林百貨》。(前衛出版社提供)

文/陳秀琍、姚嵐齡
台南「林百貨」整棟建築給人的強烈印象,除了山牆、圓窗,還有最大的特色,運用1920~1930年代日本內地重要建築都廣泛使用的「抓紋磚」(スクラッチタイル,scratch tile,與日本稱為筋面磚、臺灣俗稱十三溝磚的做法不同)。

這類面磚興起於東京大地震後,許多重建的建築由磚造改用耐震的鋼筋水泥,外牆需要面磚粧飾。當時美國著名建築師萊特設計的東京帝國飯店(已重建,該建築部分保留於明治村)運用scratch tile作為外觀的粧飾,因此大為風行。今日東京大學部分建築、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部陳列館、國立科學博物館、黑田紀念館、橫濱公園入口及大阪市立博物館等都能見到這類面磚。

也因為抓紋磚不工整的抓痕紋路為近距離的接觸帶來手工線條的美,作工多元而細緻,為了因應不同部位的需求,面磚的形制也有所不同:外轉角、外轉角、線角磚、弧面磚、直式、橫式等,可見當代工藝之精細講究與面面俱到。雖然目前無確切資料顯示林百貨的抓紋磚出自何處,但從北投窯廠刊登於《臺灣建築會誌》的廣告,可知臺灣已有燒製抓紋磚的技術。

抓紋磚原來是這樣做出來的啊!(前衛出版社提供)抓紋磚原來是這樣做出來的啊!(前衛出版社提供)

因當年技術與材料如今無從考據,要如何復原林百貨的面磚,成了後來修復工項中一個極大的挑戰。常詠營造最後找到臺南東山區東昌陶瓷工藝社願意承接,老闆黃冠輝本身對老建築也有興趣,亦曾參與過許多古蹟面磚、瓦當滴水等的製作,然而投入之後,其難度及時間之緊迫甚至讓黃冠輝後來坦言:「曾經後悔!」

林百貨的面磚顏色幾乎每一片都不同,猶如一棵大樹,遠觀綠一片,近看皆不同,這是窯變的結果。但因為現代的窯燒技術控制精準,沒有窯變的問題,反而成為面磚修復的難題──不能只燒製單一顏色,而在執行實際面的考量下,亦無法把每一種色彩都燒製出來(實在太多了,燒不完!)。為此黃冠輝製作無數小試體,經多次試燒,徐裕健建築師最後選定了三種顏色,並且要以「混搭」的方式「手動」窯變,使面磚貼附上去後不會與原來的色澤不協調。

而當中亦影響成果甚鉅的,還有原料,當年製磚黏土已無法取得,然而成分不同造成抓紋的效果與呈現的釉彩都不同,因此黏土土質的調配牽動著質感能否成呈現的成敗。

——摘編自《林百貨》前衛出版社提供◇

到台南林百貨一遊,其外牆就是這種抓紋磚。(前衛出版社提供)到台南林百貨一遊,其外牆就是這種抓紋磚。(前衛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