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人物特寫

天才小提琴家寧峰柏林暢談音樂與人生

小提琴家寧峰。 (台灣絃樂團提供)
小提琴家寧峰。 (台灣絃樂團提供)

文/記者李旭生
他是「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的第一名、他是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建校以來第一位滿分畢業生、他的演奏獲得小提琴大師梅紐因的盛讚、他22歲就成為「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會員」、他是多個小提琴大賽中的常勝軍、他年紀輕輕即獲邀成為「梅紐因小提琴大賽」的評委。他,就是著名的青年小提琴家寧峰。

雖然總是被稱為「天才」,寧峰並沒有人們印象中「天才」的冷傲,反而更像鄰家「暖男」。認識他後,你會發現他更是一位謙遜低調、個性內斂,同時又才華橫溢、妙語連珠的音樂家。

天才少年 幸運拜師之路

寧峰1981年出生在成都一個非常普通的家庭,父親是司機,母親是醫生。寧峰4歲時,父親給他一把小提琴。父親讓他學琴,只是希望兒子以後工作之餘,能通過拉小提琴和音樂得以陶冶情操,而這是他們經歷了文革的一代人所錯失的。

在談到自己的成長經歷時,寧峰不斷地說自己是很幸運的,「在我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都遇到了特別正確的老師。對我影響最深的,從小到大有4位老師,每位老師在不同的階段都給了我極其大的影響。缺少其中任何一位,我都不可能有現在的成績。」

這4位「伯樂」分別是:
(1)文有信。寧峰4歲時開始跟隨文有信老師學拉小提琴,他說沒有文老師就不會有後來的寧峰。
(2)胡惟民。寧峰11歲考入四川音樂學院附中,師從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胡惟民教授,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正是在這裡,讓寧峰真正愛上了小提琴和古典音樂。
(3)胡坤。1998年寧峰被英國皇家音樂學院以全額獎學金錄取,跟胡坤教授繼續深造。在其指導下,寧峰開始參加各項國際大賽,並接連獲獎。2003年他以滿分成績畢業,成為皇家音樂學院建校近二百年來首位滿分畢業生。有趣的是,胡坤是胡惟民的兒子,由父子兩代接力培養出一位傑出人才,在音樂界也屬罕見。
(4)安吉.懷特哈斯(Antje Weithaas)。2003年寧峰進入柏林音樂學院,師從安吉.懷特哈斯教授,使其演奏進入「藝術上的更高層次」。從柏林音樂學院畢業之後,寧峰告別求學生涯,成為一名職業演奏家。

寧峰一次在談到4位老師時說,「以製琴比喻:文老師是砍下木材;胡惟民老師是把木材雕刻成琴型;胡坤老師是精雕細刻,把琴製作完;Antje Weithaas老師則為琴上了油漆,讓琴發出更漂亮的聲音。」

另外,寧峰跟小提琴大師梅紐因勳爵(Yehudi Menuhin)也有師承關係。梅紐因於1999年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舉辦「巴哈作品大師班」,寧峰是6位學生之一。在聽完寧峰演奏巴哈的《夏康舞曲》之後,年邁的大師激動的上台擁抱寧峰,稱其演奏「幾乎和他想像的一樣完美」。而梅紐因在過世前寫的最後一封推薦信,正是寫給寧峰的,信中說「他(寧峰)的演奏深深地打動了我。他的音樂天賦與才能將使他的前途一片光明。」大師在幾天之後辭世。

學琴是為了得到音樂的快樂

談起古典音樂,寧峰覺得自己特別幸運,因為「古典音樂既是我的愛好,又是我的工作。它能給我帶來很多樂趣,而我又能把這種樂趣傳達給別人。這是很俗的一句話,(音樂對於我)就像空氣、就像水一樣,真的就是這樣。」

寧峰覺得對於學琴,興趣是最主要的。現在很多家長逼孩子練琴,以便比賽得獎,讓孩子苦不堪言,他認為不可取。「音樂應該給大家帶來歡樂。得獎也好,成名也好,成家也好,這些可以是學琴的方向,但這不是學琴的目的,目的應該是讓小孩子得到音樂的快樂,得到心靈上、精神上的一種健康的糧食,這些就足夠了。這也是我自己成長的經歷。」

當然他也承認,讓小朋友練琴也需要取「中庸」之道。「小朋友的學習是需要一點強制的,培養一個好習慣需要一定的強迫。而且每一個小朋友都不一樣,要因人而異。」

有關琴的幾個話題

小提琴家都希望有一把稱心如意的提琴。寧峰覺得一把好琴也會選擇演奏者,一個好的演奏家和小提琴,是相輔相成的。「琴真的很神奇,比如帕格尼尼的這把琴(指他用過的瓜內利名琴「加農砲」),它真的好像有自己的靈魂一樣。」他把好琴比作名廚的菜刀,「一位大廚不會把廚房帶在身邊,但他會把刀隨身帶著。有這把趁手的刀,他才能做出最精緻的菜。而這把刀,換了一個廚師,也煮不出同樣口味的一道菜。」

對於小提琴的製作,他有自己的感悟。寧峰認為,琴的製作中肯定有些失傳的工藝。最好的小提琴的製作還是一種手工作坊的方式,有些技師發明了一些竅門,未必會傳授給別人。到現在為止,製作琴的工藝還處於不斷摸索的過程中,有很多問題仍然沒有辦法找到答案。

他舉例說,「一個琴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年,它的音色才會這麼好?現在的名琴基本都是二、三百年前製作的,(現在)沒有人知道當時這些琴是什麼樣的聲音。也沒有人能夠知道二、三百年之後,現在做的這些琴會是什麼樣的聲音。這是一個根本找不到答案的問題。」

從小提琴聊到二胡,小提琴和二胡可謂東西方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弦樂器。寧峰說,「這兩個文化所產生的不同的弦樂器,代表了兩個不同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也代表不同人民從生活中繁衍出來的精神上的東西。」

而且不同的樂器又有其本身不可替代的特色,寧峰提了幾個曲目做例子,「就像《二泉映月》,你用別的樂器都達不到那樣的效果。同樣,大提琴上的《天鵝》(聖桑的名曲),也有小提琴的改編版,但大提琴那種音色是無法替代的。再有就像普羅高菲夫的《彼得與狼》裡,用一種樂器代表一種動物,用黑管代表貓,用雙簧管代表鴨子。如果調換過來就不行了。」但不同樂器之間也會有借鑑,像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裡有很多模仿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比如滑音。

寧峰的音樂家生活

寧峰目前的身分是定居柏林的職業演奏家。選擇柏林的理由很簡單,「柏林是我最後讀書的地方,(畢業後)水到渠成的留下來了。這裡確實是歐洲的文化中心之一,有4個交響樂團,3個歌劇院,2個音樂學院。每天都有音樂會,藝術的活動非常多。」他的太太、大提琴家郭迎目前在柏林音樂廳交響樂團演奏。二人有一個近兩歲的兒子。

再優秀的音樂家也不能停止練習,寧峰說自己每天平均練習4小時左右。在曲目的選擇方面,他會盡量拓寬自己的範圍。對於以後的藝術生涯,寧峰有三方面的規劃。「已經開始在柏林音樂學院教學,教書是我事業中重要的成分。40歲之後,有機會的話會嘗試指揮。另外,我會有計畫地去錄音,出唱片。作為演奏家,希望把自己的聲音留下來,就是錄音。」

結語

對於只有35歲的寧峰,取得這些驕人的成就,離不開自己的才華和勤奮。但是謙遜的寧峰更感激那些幫助自己成功的人,「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學琴的人太多太多,但是能夠有這些機遇,讓這些事情發生在一個人身上,讓我覺得很感恩,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