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常見的小兒科疾病:腦膜炎

小兒發燒(fotolia)
小兒發燒(fotolia)
文/米雪整理
案例

三歲的威廉過去的兩天高燒不退、嘔吐,睡覺時把用被子覆蓋住雙眼,媽媽試圖把小毯子拿開眼睛餵食牛奶他就顯得畏光、不舒服、跟媽媽說「頭痛痛」,睡覺時間也變長,軟綿綿無力,沒有胃口,媽媽擔心地帶他去看家庭醫師後,被轉介到當地醫院。初步診斷可能是患了腦膜炎。

腦膜炎介紹

腦膜炎是指在腦組織外圍和脊髓的保護薄膜受到外來的細菌、病毒或微生物侵襲,所造成急性炎症,而絕大部分腦膜炎為細菌感染。腦膜、大腦和脊髓之間有一種液體稱之為腦脊液(CSF),當腦膜炎發生時,腦脊液也受到感染,所以診斷就從這裡下手,通常通過腰錐刺穿(Lumbar Puncture),採集腦脊液檢查是否感染細菌或病毒來確診。 罹患腦膜炎在1個月到五歲兒童群發病較高,該疾病可透過口腔或鼻子的黏液近接觸傳染途徑,如確診為細菌腦膜炎在使用抗生素24小時後就不具傳染性。腦膜炎不像一般的感冒或流感那樣容易傳播,偶然的接觸是不會感染腦膜炎。

起因及感染途徑

生活環境中,多多少少充斥著各種細菌和病毒,它們生活在鼻腔或皮膚之間的直接接觸,例如咽喉或肺部經呼吸道系統感染後,蔓延到大腦;另一種傳染途徑,是在很罕見的情況下細菌穿過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看備註),尤其是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時,進入腦膜造成感染。

細菌性腦膜炎

澳大利亞在1993年開始推行針對B型流感嗜血桿菌(Hib)疫苗後,至今每年發生Hib腦膜炎案例降低了90%以上。目前幼童最常見罹患細菌型腦膜炎為球菌感染(Meningococcal )和肺炎球菌(Pneumococcal)兩種。

罹患細菌性腦膜炎雖然通常症狀較嚴重,但孩童治療痊癒出院後,通常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不過,聽從醫師指示長期追蹤檢查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聽檢方面。細菌性腦膜炎如未及時治療病情嚴重時,可能導致大腦損傷、失聰或學習障礙,千萬不要延誤就醫。

病毒性腦膜炎

由病毒引發的腦膜炎症狀通常不嚴重,與細菌引起的腦膜炎相比症狀較輕微,一般只需要輔助治療減緩病患的不適。

臨床症狀

嬰幼兒症狀可能不甚明顯如發燒、哭鬧、煩躁不安及餵奶減量,還有可能前囪門(頭頂)膨出。兩歲以上兒童症狀如同威廉出現的發燒、嘔吐、見光不適、躁動不安、嗜睡(疲倦)及胃口不佳。較大的兒童及青少年典型症狀包括髮燒、寒顫、嘔吐、躁動不安、嚴重頭痛、頸部僵硬,嚴重時甚至造成意識不清及昏迷。如患得球菌腦膜炎還會出現紅紫色的紅疹以及肌肉痠痛。

治療方法

預防勝於治療,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就是確保孩子如期施打疫苗。

案例當中,威廉在住院當天就做了腰錐刺穿和血液的檢查,之後馬上開始接受靜脈注射抗生素的治療,因想嘔吐無法進食而吊點滴。入院前一、兩天還有畏光、頭痛、發燒的症狀,大量時間昏睡,醫護人員給予普拿疼和止吐藥減緩其不舒服感。隨著抗生素生效症狀漸漸減輕,第三天威廉坐在床上開始進食小餅乾和牛奶,媽媽看到後如釋重負,雖然身體非常疲勞卻放心不少。腰錐刺穿結果報告顯示,威廉的診斷是細菌性腦膜炎,通常需要靜脈注射抗生素7~14天。他在一週後身體完全恢復正常、活蹦亂跳的出院了。出院前,醫師囑咐家長三天後看家庭醫師檢查身體情況,並在幾週內請兒科專科醫生複診。

給家長的話

防範於未然,如期施打預防針可以降低患此病機率。

當孩子出現高燒、頸部僵硬、頭痛及嘔吐等症狀儘早就醫,以避免延誤治療。

腦膜炎治癒後通常會完全康復,不會留有後遺症,還請記得聽從醫師指示長期追蹤身體檢查。

註:血腦屏障為一層厚厚的保護膜,其功能為過濾血液中的雜質(如細菌和病毒)不允許進入大腦,保護大腦不受外來微生物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