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新年到買新衣 先翻翻衣櫃吧!

 (Fotolia)
 (Fotolia)

文/記者陳潔雲
2015年6月,家住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的海德倫(Emily Hedlund)決定讓自己接受一項挑戰:一年不買任何衣服。起初,她想說先自己嘗試,不過先生和小孩的衣服也是由她負責採買,所以變成一家人接受了挑戰。

海德倫告訴美媒《赫芬頓郵報》,她算了一下,自己每年在二手店買的衣服和衝動之下買的廉價新衣要花掉幾百美元,買回來後很多都沒穿過。總之,衣櫃裡的存貨足夠一年的打扮。

不過,唯一的問題就是她接受挑戰時已懷了第二胎、孕期8個月,需要各種尺碼的衣服。所幸她的夏裝、運動服、緊身褲、牛仔褲很多,加上第一次懷孕時留下的,夠穿了。除了在臉書和部落格上宣布自己的決定,她還退訂了不少服裝品牌的促銷電子郵件。

最終,除了新買一雙跑鞋之外,他們一家子一整年沒有買任何衣服。這一節儉行動也使她注意到了服裝產業令人不安的事實:很多人像她一樣,經常買自己不需要或不真的想要的衣服,從而帶來驚人的浪費,還有汙染及生產安全問題。如今,為期一年的挑戰完成後,經過了3個月,意識到產業黑暗面的海德倫,打從心底不想結束這項試驗。

過度消費 助長產業浪費

據統計,全球服裝產業的總市值約1兆美元,年銷量在800億件以上。相較於其他方面的家庭開支,美國人比以往買更多衣服,但花的錢更少。

致力減少時尚浪費的組織Redress的創始人迪恩(Christina Dean)表示,透過個體去影響產業的想法未必是幼稚,消費者可以使得服裝零售商放慢腳步,從而減少高產量帶來的浪費,亦即——少買東西,「告訴服裝業巨頭們,他們不想買那麼多,不想買劣質的便宜貨。」

實驗中,海德倫曾邀請一群朋友來家裡,並舉辦「換衣聚會」(clothing swap)。每個人都提著大袋的多餘衣服,其中許多是快速時尚品牌,如H&M和Forever 21等商品。大家挑完想要的東西後,多數衣服仍無人認領,只好先塞回袋子裡,放在餐廳等著捐出去。海德倫因此大開眼界,「這讓你知道一件事,就是嚴重的過度消費。」

海德倫也接受了其他挑戰,比如少買食品雜貨、幾乎一個月不買東西。她是一群奉行極簡生活準則的部落客之一。這些部落客反對物質主義、消費文化的方式各有不同,包括簡化家居、住小房子等。

據悉,也有企業開始致力於鼓勵消費者少買東西,如Cladwell開發的應用程序Capsules旨在幫助用戶精簡和管理衣櫃,以對抗服裝產業的浪費。

而海德倫得以將一整年的挑戰付諸實施,也得益於一位有4個兒子的朋友給了她很多外套、手套、襪子和鞋子。

面對事實 改變習慣不難

《真實成本》(The True Cost)是摩根(Andrew Morgan)執導的一部反映時裝產業給人和環境帶來災難的紀錄片。片中聚焦的事實和數字表明,當代服裝產業完全是非可持續性發展的產業。

服裝工業是世界上汙染第二嚴重的產業,僅次於石油工業。每收獲1磅棉花(約0.45公斤),美國農民要用掉1/3磅的農藥和化肥。平均一個美國人每年扔掉的織物重達82磅(約37公斤)。此外,全球服裝產業共僱有約4千萬工人,多數人的工作環境差、不安全,且日薪不到3美元。

當摩根著手拍攝時,他就發誓在拍完片子前不買任何衣服——拍攝歷時2年。而他的購物習慣也因此完全改變——不再購買快速時尚品牌的劣質品,幾乎只從二手貨商店挑衣服。

對海德倫來說,改變習慣花了些時間。起初,她很想念逛街購物、擁有新東西的感覺。夏秋之交,她很想上街買羊毛襯裡的緊身褲、皮靴等當季商品。她還列了一張清單,記下在一年挑戰結束後準備買的東西。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購物衝動漸漸消失了。挑戰結束後的3個月裡,她只從當地的慈善商店買了2件3美元的裙子,而那份清單她也沒再看一眼,「我並不需要那些東西,我只是以為我需要。」◇

海德倫的「綠色著裝」建議

1. 向親友們詢問他們不想留的衣服。
2. 參加當地的換衣聚會。
3. 逛二手店——並不會帶動服裝產業。
4. 把想買的東西先寫下來放一邊。
5. 向時尚潮流說「不」。
6. 做些調查,了解花的錢支持了什麼。
7. 盡量少逛大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