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休閒旅遊

觀賞螢火蟲 台灣四季皆能如願

螢火蟲喜好濕潤有水的環境,出沒時間大約為日落後至晚間八點左右。拍攝於台中薰衣草森林外產業道路。(攝影/林喬彬)
螢火蟲喜好濕潤有水的環境,出沒時間大約為日落後至晚間八點左右。拍攝於台中薰衣草森林外產業道路。(攝影/林喬彬)

文/記者蕭軒
時序變換,夜晚漸漸可以聽到自然的提琴手蟋蟀與紡織娘的低聲吟唱,提著燈籠的「小精靈」螢火蟲也甦醒了,星空、蟲鳴、微光,為大自然的夜晚共譜一派和諧的生意盎然。

「小小螢火蟲~飛到西~飛到東~這邊亮~那邊亮~好像許多小燈籠!」童謠《小小螢火蟲》是大家耳熟能詳又能琅琅上口的兒時記憶。

一般人的印象中,賞螢的季節在春季4~5月,但事實上,全台灣的鄉下,只要是水源乾淨、沒有被汙染的地方,光害不要太嚴重,都能看到螢火蟲。

全世界目前發現200多種螢火蟲,台灣就有65種,不同品系的螢火蟲會在不同時節出沒,所以,台灣到了初秋都還能見到螢火蟲的蹤影,極少數螢火蟲甚至在冬天也還會活動。

環境指標 有螢火蟲代表生態好

發光的螢火蟲被當作環境指標之一,原因是螢火蟲的生長環境對水質要求高,溼度也不能太低,還要加上沒有光害和噪音。

螢火蟲在幼蟲時期為肉食性,會吃小蝸牛、福壽螺等水貝類,站在高階食物鏈的末端。如果螢火蟲的數量增加,代表這個地方的「食物充足」(其他生物數量多),也就是棲息地環境適合於生物生存。

多數種類的螢火蟲,長大後口器漸漸閉鎖,不再吃其他昆蟲,只靠露水維生。如果螢火蟲的數量減少,那麼螢火蟲的天敵,如蜘蛛等生物也會隨之減少。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組長何健鎔說,螢火蟲對環境非常敏感,在晚上一閃一閃的,用數位相機拍下來,數量多寡一目了然,要監測環境的好壞,螢火蟲是很具代表性又方便的指標。

噓!一起安靜欣賞螢火蟲

不同種類的螢火蟲會發出不同節奏的螢光,有些一閃一閃的,有些持續發光。大部分螢火蟲的成蟲會發光,目的是為求偶,某些品種則是幼蟲會發光,作為恫嚇天敵的一種保護機制。

賞螢的時候,請記得要遵守「三不一沒有」原則:不捕捉螢火蟲、不拿手電筒直接照射、不大聲喧譁以及沒有光害。

何健鎔說,螢火蟲求偶時會發出波長500~600奈米的螢光,雌螢火蟲因為可以「看見」以及接受雄螢火蟲的光,等於對方的光是重要的溝通訊息。

因此人們賞螢時,要盡量避開螢火蟲的光波長範圍,用紅色玻璃紙包覆手電筒等光源,讓照明的光維持在波長650奈米以上的紅光。

晚間6時~8時30分左右適合觀賞螢火蟲,到了9時螢火蟲大概就睡覺了。螢火蟲在雨天時不外出活動,月圓時因為皎潔的月光太亮,也不太適合賞螢。

有些愛護螢火蟲的人士呼籲,不要刻意去野外一窩蜂地「造訪」螢火蟲,避開初夏和秋天等螢火蟲「旺季」,以免不慎將螢火蟲踐踏死亡。

何健鎔說,大部分的螢火蟲棲息在樹上或在空中飛舞,民眾賞螢時不要離開走道,就能避免傷害螢火蟲。同時,不要隨意進入草叢,也能防止被蚊蟲或蛇等其他生物的叮咬或攻擊。

復育螢火蟲 從自然關心起步

常見的螢火蟲有黑翅螢、大端黑螢、梭德氏脈翅螢及黃緣螢。黑翅螢(Luciola cerata)是台灣螢火蟲中數量最多,也因為牠的亮度很高,是最具觀賞價值的螢火蟲。

「當黑翅螢在山坡地出現,會在整片草地上飛舞發光,那樣的平面視覺效果是非常好的。」何健鎔說,草地、林園都可以見到黑翅螢。而在水溝邊、溼地比較常見到黃緣螢(Luciola fictar),大端黑螢(Luciola anceyi)則多數出現在樹上。在不同環境,都可以見到不同種類的螢火蟲。

可是,現在因為人為的過度開發,使用農藥汙染環境和光害等干擾,許多螢火蟲的棲息地都被破壞了。螢火蟲復育,是在以前曾經有螢火蟲的地方(如大安森林公園)將棲地重新營造友好環境,再把螢火蟲種源放回來。

台灣許多地方都在進行螢火蟲復育,成效有好有壞,何健鎔表示,當投入經費和時間重新營造棲地,之後還必須有人力進行環境監測與維護管理,「後面的維護管理是更重要的」。

他說,許多團體如協會成員和志工都為螢火蟲盡一份心,一般民眾其實也可以嘗試從簡單的關心與觀察開始,如果產生興趣,也能加入保護螢火蟲的行列。

何健鎔說,家長可以帶著小朋友從螢火蟲的居住環境開始接觸,拜訪水生或陸生的螢火蟲;觀察中可能引發更多好奇心,為什麼螢火蟲會發光?為什麼要發光?進而更想接觸螢火蟲。

年紀大一點的小朋友,可以進一步觀察,為什麼螢火蟲的數量變少或變多了?附近有汙染源嗎?家裡用殺蟲劑會不會影響到螢火蟲呢?「家長也能從中灌輸孩子環保意識,一起做一些努力,讓孩子更有參與感。」

何健鎔說,其實更希望大家「自然地」關心螢火蟲。「不需要每一個人都參與螢火蟲復育」,他笑說,如果家住在山區或公園,附近有沒有螢火蟲與你息息相關,可以稍微多關心一點,這樣其實也就夠了。◇

@台北都會公園螢火蟲復育點:

大安森林公園、木柵萃湖公園、台北榮星花園

@台灣常見螢火蟲:

黑翅螢(Luciola cerata)前胸背板橙黃色,觸角絲狀,前翅黑色。主要生長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區,發黃綠色光,是台灣螢火蟲中數量最多,也因為牠的亮度很高,是最具觀賞價值的螢火蟲。

大端黑螢(Luciola anceyi)體色為橙黃色,前翅末端為黑色,觸角絲狀。主要分布於海拔2千公尺以下山區,是相當常見的種類,雄蟲發橙黃色光,是目前台灣少數會訪花的螢火蟲。

黃緣螢(Luciola fictar)前胸背板橙黃色,觸角絲狀,前翅黑色,沿翅緣有黃色細紋,為其最大特徵,分布於全台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的水域中,發黃色光。幼蟲黑色,前胸背板有四枚白點,具特化的氣孔鰓以適應水中的生活,主要生長於水田與灌溉溝渠等水流較緩的棲息地中。幼蟲以水中的螺貝類,如蜷類或椎實螺類等為食。

梭德氏脈翅螢(Cutos sauteri)個體間體長差異大,前胸背板橙黃色,背版中央有明顯黑色紋,觸角絲狀,前翅黑色,翅側緣處有摺狀彎曲。主要分布於台灣低海拔山區的森林,發綠色光,光持續,閃爍時間較遲,因此,所產生的發光景觀相當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