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雲嘉屏

承先啟後 新台灣餅舖二代掌門人延續寫歷史

創立於1901年的餅舖,店內有許多珍貴照片。(嘉義市觀光旅遊網)
創立於1901年的餅舖,店內有許多珍貴照片。(嘉義市觀光旅遊網)

文/記者李擷瓔
座落在嘉義市中央噴水旁,「新台灣餅舖」穿越日據時代過渡到中華民國,承載著兩代人的記憶,同時見證了嘉義的歷史。餅舖二代負責人盧昆常追憶父親盧福創立「新台灣餅舖」的艱辛歷程,百年不動。

送走日向屋迎接新台灣餅舖

追尋這段歷史,新台灣餅舖係延續日治時期的「日向屋本店」,由日本人吉田秀太郎創業於明治34年(西元1901年),也是嘉義諸羅地區最早的糕餅麵包店。吉田氏卒於1937年,後由其外甥小林幸太郎接手經營。

新台灣餅舖創辦人盧福當年即服務於「日向屋」,在小林老闆的栽培下奠定日後經營餅舖的基礎。盧昆常大學畢業、服完兵役後,父親把經營「新台灣餅舖」的棒子交給了身為長子的他。

	第一代日向屋原貌,由吉田秀太郎創業於明治34年,即西元1901年。 第一代日向屋原貌,由吉田秀太郎創業於明治34年,即西元1901年。(記者李擷瓔/攝影)
	第二代日向屋本店,無論日向屋第一、二代,都是在現在新台灣餅舖的位址。 第二代日向屋本店,無論日向屋第一、二代,都是在現在新台灣餅舖的位址。(記者李擷瓔/攝影)

盧氏家族第二、三代與日向屋吉田氏及小林氏家族二、三、四代等都還保持聯絡,2007年11月22日,吉田氏第四代外曾孫女小林尚子專程到訪新台灣餅舖,緬懷其曾祖父百年前在這塊土地開拓創業的精神,並展開尋根之旅。

民國六0年新台灣餅舖落成營業至今。民國60年新台灣餅舖落成營業至今。(記者李擷瓔/攝影)

盧昆常說,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日向屋由國民政府接收,民國35年父親把它租下來經營,改名「新台灣餅舖」,民國52年父親更花了大錢向政府買回成為私有,民國53年台南發生「白河大地震」所引發的大火將連同「日向屋」時期留下巴洛克式的建築也一併燬於這場大火。

	嘉義市駐市作家魚夫是一位名作家兼漫畫家,其手繪的《原嘉義日向屋》作品。 嘉義市駐市作家魚夫是一位名作家兼漫畫家,其手繪的<原嘉義日向屋>作品。(記者李擷瓔/攝影)

地震後,搭蓋臨時帳篷營運度過艱困的年關,後來再租用一信合作社後庭搭蓋臨時廠房,並在原址建蓋木造平房,邊搭建邊營業至民國54年搭建完成,民國57年開始籌劃興建新大樓。建築期間「新台灣餅舖」暫時租用一附近店面照常營業,民國60年10月大樓落成營業至今,成為遊客們喜愛到訪的特色商家。

學無止境 傳承與創新並存

盧昆常是生物系畢業並非食品科班,在食品很夯的今天,非得加緊充實自己不可,除取得乙級烘焙證照外,也取得多張國外短期的食品培訓證書,參加各國食品展等,吸收新知,他說這個行業的特色是「學無止境」,永遠都在學!

	新台灣餅舖店內留存2015嘉義市十大伴手禮獎座。 新台灣餅舖店內留存2016及2017年度嘉義市十大伴手禮獎座。(記者李擷瓔/攝影)

新台灣餅舖於原址延續「日向屋」餅藝,並融入台式糕餅、月餅及西點麵包,重新創業營運至今已超過70個年頭,而其中有幾樣一直傳承保留「日向屋」時期的產品——如日式饅頭、羊羹、奶油泡芙、和菓子,以及一般所知道的日式麻糬「大福燒菓子」。

盧昆常說,現在的糕餅作法與日據時代,在原物料及技術方面差別很大,台灣當地的麵粉只有高筋、中筋及低筋麵粉,作一般食品還可以,但要與別家有差異化、做出特色,在食材方面則需仰賴進口。專門作蛋糕、包子、饅頭的麵粉,每種麵粉都不同、口感也不同,有從歐洲各國進口,大部分由日本進口。還要時時研發新產品,才能讓消費者吃得開心!

新台灣餅舖店內販售俗稱的大餅。新台灣餅舖店內販售俗稱的大餅。(記者李擷瓔/攝影)
	店家推出縮小版的酥皮餅(右),口味與大餅沒兩樣,也獲得了2013年嘉義市的十大伴手禮,只是體積變小了,滿足市場的需求。 店家推出縮小版的酥皮餅(右),口味與大餅沒兩樣,也獲得了2013年嘉義市的十大伴手禮,只是體積變小了,滿足市場的需求。(記者李擷瓔/攝影)
嘉義市政府曾經辦過四次「十大伴手禮」徵選,新台灣餅舖得過三次,至於沒得獎的那一次,是因為時間上弄錯了,沒趕上。豐厚的歷史文化、傳承與創新並蓄的堅持,造就了「新台灣餅舖」成為嘉義特色的伴手禮。
	新台灣餅舖二代掌門人盧昆常(中)挺KANO,與導演魏德聖(左)合照。 新台灣餅舖二代掌門人盧昆常(中)挺KANO,與導演魏德聖(左)合照。(記者李擷瓔/攝影)

嘉義市政府曾經辦過四次「十大伴手禮」徵選,新台灣餅舖得過三次,至於沒得獎的那一次,是因為時間上弄錯了,沒趕上。豐厚的歷史文化、傳承與創新並蓄的堅持,造就了「新台灣餅舖」成為嘉義特色的伴手禮。

細數最難忘的二、三事

最溫馨的事情就是囍餅訂購,每當電話的另一端傳來一句,「我以前訂婚訂你們的囍餅」、「現在我女兒要訂婚也要訂你們的囍餅」,總讓接電話的盧昆常感動良久,更有三代人的訂婚囍餅都用新台灣餅舖的,吃起來依舊歷久彌新。

盧昆常回憶說,曾經有一段時間中式囍餅做得很辛苦,因為大家都用西式的,當時中式市占率30%、西式70%,他說,事實上中式囍餅都是論斤的,一次作3斤;反觀西式餅盒,包裝很漂亮、很貴,秤起來卻很輕。所幸,中式囍餅近年來仍逐漸恢復市占率。

盧昆常說,因為有些客戶很懷舊,有時候還想再嘗嘗俗稱的「大餅」,即結婚囍餅,但總得要等到有人訂囍餅、賣剩的才有得買。因此推出縮小版的酥皮餅,口味與大餅沒兩樣,只是體積變小了,滿足市場的需求,也獲得了2013年嘉義市十大伴手禮。

讓盧昆常最難忘的,還有接二連三的食安問題登上新聞版,大大衝擊食品業的銷路,例如2011年塑化劑、2013年毒澱粉、2014年餿水油、2015年手搖飲農藥超標事件、2017年毒雞蛋事件,每一波的衝擊都使得食品界陷入寒冬。

盧昆常砥礪自己從逆境中吸取經驗,共同提升行業的標準,透過「食安五環」加強食品安全衛生保障,讓店家及消費者能恢復信心。

思考如何在科技世代再創高峰

百年老店新台灣餅舖,秉承創始人盧福先生「品質新鮮、忠於原味、師法自然」的經營理念,還要重視三要「好吃、健康、有口碑」,是新台灣餅舖近年來訂單絡繹不絕的主要原因。但盧昆常並沒有因此滿足,思索著如何在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創新突破,讓更多人品嘗到百年餅舖的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