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人物特寫

投入融合教育 分享越台融合異同

【記者陳懿勝/台北報導】談到當初來到台灣的經歷,胡清嫻坦承,那時候台灣社會對於新住民是帶著歧視的眼光,心裡充滿了傷心、難過,甚至感到害怕與生氣;這樣的狀況也出現在其他新住民身上,有人在無法負擔的壓力之下,走向抵抗與坑爭的方式,但大多數還是以封閉的方式來逃避。

胡清嫻說,越南過去曾被美國、法國殖民,自己小時候看到美國人、法國人的時候,不會去想為什麼他們要佔領自己的國家,更不會去討厭他們,而是歡迎外國人來到越南,「但台灣那時候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對我,我很不理解」。

胡清嫻表示,因此她選擇投入公共事務,與新住民姐妹們一同努力,透過多元文化傳遞給學校、社區、社會知道,並比較台越兩地的文化相似、差異之處,比如說,越南跟台灣一樣都會過端午節,但方式不一樣(越南端午節不吃粽,吃甜酒釀和酸果,意在除病殺蟲;越南粽子在過年的時候吃,粽子有圓的、方的,跟台灣粽子的三角形外觀不一樣)。

胡清嫻說,「越台多元文化在地融合」計畫,目前已舉辦將近100場文化教育講座,改變了不少小朋友原本對東南亞國家的負面刻板印象,未來還要展開60小時的越南語傳承課程,同時出版一本適合國小中、低年級學生閱讀的多元文化繪本。

「繪本的圖畫會由新二代小朋友著手繪製,裡面有東南亞國家的節慶及食衣住行,也會用越南文、印尼文、泰文、中文等4國語言呈現,並發送給全台灣的圖書館及教育機構,也期盼可以成為12年國教課綱中,新住民語課程的補充教材。」

胡清嫻表示,台灣新住民人數持續增加,從7年前到現在,國家政策改變,教育方式修正,社會也開始轉變,已經不像當初嫁到台灣時的氛圍,確實有所改善。

胡清嫻認為,50多萬的新住民就在台灣各地,也在每個人的周圍,這些人在台灣深耕,不僅能夠促進台灣文化的融合,更能帶來多采多姿的生活,而不是造成傷害;新住民之子會東南亞國家的語言,對於新南向的外交政策會有很大的幫助,希望大家彼此尊重,互相學習,「不同國家的新住民就是是台灣新的力量,一起讓台灣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