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與水共生

花蓮吉安溪河岸景觀改造 2020展新風貌

花蓮吉安溪水岸環境營造包含河道行水區整體改善。(第九河川局提供)
花蓮吉安溪水岸環境營造包含河道行水區整體改善。(第九河川局提供)
文/記者林子純

全球氣候變遷,人類經濟發展對土地利用需求增加,如何兼顧防洪治水、河川環境利用與生態保育平衡,達到「與水共生、共存、共榮」的目標,成為當前重要課題。 

由政府主導前瞻基礎建設「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補助並督導花蓮縣政府辦理吉安溪水岸環境營造,核定2億1千萬元補助款,預計年底前發包施工,將推動吉安溪河岸於2020年呈現全新風貌。 

吉安溪8公里 水岸環境改造

吉安溪位於台灣東部,集水區範圍多屬花蓮吉安鄉,主流發源於七腳川山,流經吉安鄉慶豐村、勝安村、宜昌村及花蓮市區,並於吉安溪橋下游注入太平洋,主幹線長約8公里,總集水面積約3,947公頃。 

第九河川局補助並督導花蓮縣政府辦理,根據吉安溪水文條件、河川區域土地分區使用情形、河川特性、環境生態特質、市區測量調查成果,結合治水理念與景觀規劃,進行吉安溪水環境整體營造。 

休憩、都會、生態三風貌

將吉安溪主幹線分成一般農業風貌、都市聚落風貌、海洋聚落風貌等三種風貌,依照河道行水區整體改善、休憩/都會型/自然生態水岸廊道、創造活動結點及入口亮點、栽植主題性植栽、一橋一特色等五大要點分項施工。 

在河道行水區改善上,計畫將河床挖方回填調整護岸為自然1:2緩坡,河岸緩坡化後,再栽植水生植物及坡面綠化,在常水位河槽範圍拋放塊石,除穩固基礎,並提供水生動物或仔稚魚躲藏空間,維持生物多樣性。 

水岸廊道設計 串聯自行車道

在水岸廊道設計上,由大山橋至吉安溪橋段,規劃為休憩水岸廊道,左右岸為單向車道,設置人行步道及自行車專用道,栽植綠色遮蔭喬木,可連接親山線、田園及濱海自行車道,再銜接到兩潭自行車道。 
行水區緩坡化示意圖。(第九河川局提供)行水區緩坡化示意圖。(第九河川局提供)

吉安溪中央路至荳蘭橋段,採都會型休憩水岸規劃,架設懸臂式水泥仿木棧道,搭配眺景平臺,還給居民有親和力的社區囊袋空間,本段自行車道可橫向連接鐵道自行車道系統,串聯吉安至花蓮火車站路網。 

東昌橋至吉安溪橋(南濱路)則採用自然生態規劃,更改護欄設計,拉近河川與人的關係。 

活化社區空間 帶動遊憩觀光 

吉安溪周邊沿岸有許多閒置用地,以及特色廟宇如慈惠堂、勝安宮等,規劃將閒置空間轉化為鄰里活動休憩廣場,並串聯周邊具有人文歷史的文化空間,塑造具有特色性的活動廣場。 

在「一橋一特色」的橋梁美化方面,希望藉由在地故事的延伸,加入阿美族、七腳川事件、慶修院或是吉安鄉迷人之田園風光,並融入夜間照明利用藝術陶板磚設計具有本地自然、人文、生態意象的圖案,塑造吉安溪新風貌。

休憩水岸廊道示意圖。(第九河川局提供)休憩水岸廊道示意圖。(第九河川局提供)

預計在2020年整體計畫完成後,可改善吉安鄉交通動線、塑造地區意象,提供更多吉安居民更多休閒遊憩綠地空間,帶動自行車及休憩活動,並結合鄰近觀光休閒產業,使花蓮吉安鄉成為兼具人文及生態景觀的觀光型態生活圈。 

吉安溪水岸改造5重點:

1.河道行水區整體改善。

2.水岸廊道規劃:分為休憩型、都會型、自然生態,自行車道串聯。

3.創造活動結點及入口亮點。

4.栽植四季主題性植栽。

5.美化橋梁一橋一特色。
橋梁美化與創造活動結點示意圖。(第九河川局提供)橋梁美化與創造活動結點示意圖。(第九河川局提供)
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