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評論 觀點

【國際瞭望】金馬獎言論風波的前世今生(上)

⊙夏小強
11月17日晚上,第5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頒獎典禮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台灣女導演傅榆憑藉《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贏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這部作品紀錄了2014年的台灣太陽花學運。

傅榆在發表得獎感言時表示:「希望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此言一出,本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在中國的直播立刻中斷,而且所有參加金馬獎的中國電影人,也收到不出席官方酒會或各片商慶功晚會的禁令。

台灣導演傅榆在金馬獎的獲獎感言風波,再次掀起中共討伐所謂「台獨」浪潮。中共《人民日報》、共青團等官方媒體和機構立刻在微博刊登「中國一點都不能少」來表明立場,也有大量大陸網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愛國宣言」;不僅如此,包括范冰冰等人在內的一些中國大陸和港台藝人紛紛轉發共青團微博「中國一點都不能少」,來跟風站隊表態。傅榆的個人facebook被大量所謂的大陸網民「五毛黨」留言辱罵,並對她發出人身攻擊的言論。

藝術與政治無關?

事件發生后,有演員聲稱,金馬獎是一個純藝術活動,與政治無關,臺灣演員的言論涉及政治,很「不專業」,不合適。那麽,藝術真的與政治無關嗎?

先不說別的,就說「金馬獎」名字本身,就有濃厚的政治色彩。1962年,中華民國政府為促進國內電影事業的發展,獎勵優良國語影片和優秀電影工作者,由行政院新聞局創設了第一屆金馬獎。「金馬」二字源自金門、馬祖兩外島地名的字首;由於金、馬兩地為冷戰背景下,中華民國與中共對峙的最前線,該獎以「金馬」命名旨在鼓勵中華民國電影業界,能效法前線國軍官兵們堅強奮發的精神,努力開創新局。

什麼是政治?孫中山認為,「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簡單的講,政治就是對國家的治理。在現代社會,除了宗教之外的社會活動,大都包括在政治的範圍內。那麼從此角度來講,參與政治是正常社會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都屬於正常的社會活動,無可厚非。

而對於中國大陸人所理解的「政治」,與台灣和正常世界人們說的「政治」又有所不同。為什麼對於中國大陸人,對「參與政治」如此反感?

中共執政幾十年,發起了一場又一場禍國害民的政治運動,「政治」本身成為了中共打擊異己迫害民眾的工具和棍子。中共需要民眾所謂參與政治時,要求人人「提高思想政治覺悟」,所謂「講政治」;如果中共認為人們對政治關心影響到其統治時,往往給人們扣上「搞政治」的帽子,似乎參與政治了就是幹了壞事。中共完全改變了政治本身的含義。造成中國人對「搞政治」談虎色變,一聽到這個詞就產生了反感和恐懼。

世界上很多優秀經典的文學和藝術作品,比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雨果的《悲慘世界》、《九三年》等,哪個又與政治與現實無關呢?(未完,待續)◇